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7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25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197篇
中国共产党   173篇
中国政治   287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3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Abstract

Civil societies are related in complex ways with the nature that surrounds them. Drawing upon ecological principles, soci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theorie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we explore the ongoing dialectic between nature and culture—how humans alter nature and nature alters humans, their cultures and associations—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civil society. In our view, civil society scholars overlook much by not paying close attention to nature. Nature provides opportunities for citizens to work together to improve their neighborhoods, schools, and workplaces. Joint action can improve th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of people while also restoring and protecting natural systems. Indeed, a vibrant civil society is essential to achieve the many nature-related goals that require co-ordinated action at landscape scales. At the same time, nature provides appealing opportunities to strengthen the types of social values and institutions that are vital to all versions of civil society. We consider the various forms of civil society that are needed to promote healthy, appealing environments, using specific examples of community-based civic engagement. We particularly endorse citizen-run associations (i) that embrace nature-respecting normative values; (ii) that work with land and undertake political action; and (iii) that encourage participants to become more alert, engaged members of their natural homes.  相似文献   
912.
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而实现依法治国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依法行政,依 法行政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关键与核心。  相似文献   
913.
适应新世纪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探索构建新型的公安院校文化,是摆在每位公安教育者、管理者面前的现实课题。充分利用先进校园文化优势,突出公安文化渗透功能,发挥表率机制的影响力,是构建公安院校文化的主要途径;同时,把握好管理中的规范性与强制性、从严治警与宽松自由、传统文化模式与动态文化思维的整和与统一,也是建设公安院校文化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914.
生态社会主义和生态女性主义都是在西方社会环境运动大背景下形成的重要思潮和派别.重视环境实践、直击现代主流文化以及拥有乌托邦式的社会理想是二者的共同点;但在生态危机的根源、解决途径以及对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定位上,二者又有着不同的思想进路.如果双方能够互为借鉴,取长补短,则对它们各自的发展以及环境哲学的深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15.
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秉承18世纪启蒙思想进步史观的传统,以全球史观统帅文明模式理论、地缘政治理论、文化交流理论、长时段和宏观历史理论,构建了全球通史体系。他的《全球通史》使我们看到当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正在发生的文化间的相互影响和对话。  相似文献   
91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全部话语的价值指向。人的全面发展是在现存历史和现实条件下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当代三大战略奠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现实基础:共同富裕为本质的共同发展战略;三大文明整体推进的协调发展战略;人和自然关系和谐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917.
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目标追求与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体现和基本特征,建设政治文明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建设政治文明的价值目标是实现公民更为广泛的自由和建设民主政治;建设政治文明的战略重点应当是共产党率先实现自身现代化、完善民主法治机制和完善舆论强力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918.
在简要阐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重从四个方面分析了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统一战线构成了政治文明的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统一战线诸领域加强了自身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完善了社会主义的法律和制度体系;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巨大力量支持;统一战线的光荣传统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丰富精神资源。总括为,统一战线是政治文明的重要构件。  相似文献   
919.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深刻领会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思想,充分认识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完整把 握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科学选择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920.
史继忠 《思想战线》2003,29(4):104-108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世界是一个整体,我们要用现代人的眼光,俯仰古今,环视全球。东、西文化并非从来就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把世界文化简单地分为东、西两大板块的观念应当改变。世界文化之源在东方,地中海是世界文化的漩涡,五大文化圈的互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文艺复兴是古代文明转向近代文明的历史变奏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