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7篇
  免费   16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25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篇
法律   197篇
中国共产党   173篇
中国政治   287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32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3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51.
两型社会战略下城市圈生态网络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洪远  闫维 《中国发展》2009,9(6):77-81
该文结合欧共体国家生态网络建设经验,阐述了作为途径之一的城市圈生态网络构建在两型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提出了城市圈生态网络构建的设想以及尚需深入研究和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52.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但同时也为此付出了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代价。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新词汇"美丽中国",其丰富内涵立即激起社会各界的共鸣。如何克服生态危机、建设"美丽中国",我国传统道家生态伦理思想清新而深刻:"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寡欲知足",道家以它独特的哲学视角给我们如何看待生态问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53.
稻盛和夫的哲学立足于企业经营,但又不局限于具体的管理方法。他的哲学涉及人类面临的很多问题,例如环境保护、国际关系、文明的延续等。《拯救人类的哲学》一书是根据2009年稻盛和夫与哲学家梅原猛对谈的记录汇集成的。该书集中体现了稻盛和夫在21世纪对人类文明、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的最新看法。本文将全面解读这本书,系统地梳理稻盛和夫的文明观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954.
侯一边 《思想战线》2000,26(1):77-81
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是一个功能系统,系统目标是实现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从静态上看,管理对象包括生态旅游区域中与生态旅游相关的全体人员、具有特色的民族民俗宗教文化、其它自然存在物和人工存在物;从动态上看,管理对象系统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关系的运动形成生态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955.
改革开放给我们的精神文明提出了新的课题,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也面临着复杂的文化冲突,像公私问题、义利问题、中西问题、古今问题、内外问题、知行问题等等,但我们对这些问题一直认识、研究、解决不够.要建设高校科学的精神文明结构,我们就必须从目标论、方法论、实践论3个层次上把握文化冲突,并将这3个层次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个过程中,一层层地进行分析和构建,把握每一层次的规律,探寻科学的方法,解决冲突问题.  相似文献   
956.
从环境哲学的角度来看,西部大开发在人文精神、文化心智模式、文化价值评判、道德主体意识四个层面上还严重存在着与大开发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极大地制约着西部大开发的进程。要使西部大开发达到预定目标,就必须大力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957.
人类文明从1500年以后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商工文明转型.商工文明具有农耕文明不具有的众多特点和优势,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商业交换主导工业生产、科技发展和人际交往生活.商工文明形成、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法律变革过程,主要表现为:1500-1850年的制订宪法,改革刑法、民法、诉讼法以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人身自由和精神信仰...  相似文献   
95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口号,突出了新时期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当今中国生态环境出现的问题错综复杂急需正确的理论作为指导进行解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从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角度看当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正确的视角,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959.
中西法律文化差异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文化是法治的支撑 ,中西法律文化传统具有诸多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属于人治文化 ,缺乏支撑法治的法律文化传统 ;西方法律文化蕴含深厚的法治根基。究其根源是由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960.
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一并成为全球环境治理与合作的重要制度性框架文件。目前,生物多样性的国际合作程度、社会认知深度、治理行动速度等都明显逊色。生物多样性治理的迫切程度不亚于其他的全球性环境议题,但其议题安全化的分散性却不利于建构整体性的安全认知。生物多样性议题安全建构的碎片化体现在生态、治理目标、谈判、国家及其他行为体四个层面。生态层面是指生物多样性的安全认知;治理目标层面是指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的"爱知目标"与安全的联系;谈判层面包括资金机制、资源动员、遗传资源获取和惠益分享、保护区以及主流化等议题;各缔约方及其他行为体层面不仅在各项议题上表达各自关切,同时也将生物多样性问题建构为粮食安全、水安全、公共卫生安全、经济安全等多元安全关注。生物多样性议题安全建构的碎片化导致了该问题虽然在话语上进入了安全领域,但是缺乏共同的安全认知,难以提供简明和清晰的治理目标和路径,不利于推动全球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