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7篇
  免费   31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33篇
世界政治   1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88篇
中国共产党   53篇
中国政治   82篇
政治理论   118篇
综合类   160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没有农民的增收富裕,就会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会制约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要借鉴发达国家增加农民收入的经验,尽快提高我国农民的收入;要加快小城镇化建设,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同时,还要解决农民融资难等问题。  相似文献   
542.
随着居民的收入不断扩大,使低收入群体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加强对低收入群体保护,不仅是现阶段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根本保证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只有正确分析和了解低收入群体的现状,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相似文献   
543.
农村金融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数据表明:陕西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支持现行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假设,现行经济发展战略和金融制度导致的陕西金融发展在结构和功能上与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实际需求间不协调。优化农村金融制度安排,促进农村正规金融的适应性改革,引导农村民间金融的规范成长,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重塑农村金融市场主体,方可实现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44.
"三农"问题说到底是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增加难,源于体制性障碍.为了实现农民增收减负的目标,必须深化体制改革,包括城乡二元制度改革、农村税制改革、财政投资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545.
台湾经济在1962—2000年经历了工业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并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收入分配的比较公平,本文通过对其之研究,定性地得出了台湾当局所采取的促进收入平均化举措,即选择了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鼓励中小企业的大量发展,进行农业深层次改革,大力发展教育,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鉴于台湾经验,中国大陆也可相应地借鉴这五点措施来改善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状况。  相似文献   
546.
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逐步展开,诸如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农民社会地位不高等,城乡二元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这都给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带来深远影响。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空前加重,而其就业心理有待调整,就业竞争力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547.
FDI通过竞争示范、产业联系以及人力资本流动三种溢出机制对收入差距产生影响。外购(outsourcing)可能导致母国收入不平等的增加以及东道国收入差距的缩小的结论有待商榷。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内,FDI对收入变化的影响作用均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548.
消费对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正力,需要积极培育居民的消费能量,这正是拉动内需、启动消费的关键所在。基于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检验,得出居民收入状况是居民消费能量得以释放最大的制约因素。只有增加居民收入,藏富于民,做好社会保障等工作,才能培育居民的消费能量,做大经济发展的正力。  相似文献   
549.
Abstract

Popular wisdom has it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project‐based assisted housing will cause whites to flee or avoid the surrounding neighborhood, leading to rapid racial transition.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the development of several types of project‐based, federally assisted housing had an impact on neighborhood racial transition during the 1980s. In general, the development of assisted housing in a neighborhood did not lead to racial transition, nor did it approach levels suggesting “white flight” in the few instances where racial transition did occur.

The results of our analysis suggest that one of the major criticisms of project‐based assisted housing—that it contributes to racial segregation by causing white flight—is not supported by empirical evidence.  相似文献   
550.
Abstract

This paper assesses the major forms of federal housing assistance and compares the relative value of each in meeting the housing needs of the nation's low‐ and moderate‐income households. Programs are first identified and described. A ranking system, based on nine criteria of desirability, is then developed and used to compare the programs. The evaluation system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represents one method of determining how to allocate scarce federal housing assistance funds. The subjective nature of the evaluation process dictates that other criteria and weighting systems may be legitimately applied. However, to provide a clear decision‐making framework, any such system should clearly explain its assumptions and rational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