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56篇
  免费   247篇
各国政治   369篇
工人农民   222篇
世界政治   1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441篇
法律   1001篇
中国共产党   638篇
中国政治   1328篇
政治理论   517篇
综合类   237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423篇
  2013年   624篇
  2012年   516篇
  2011年   510篇
  2010年   452篇
  2009年   428篇
  2008年   480篇
  2007年   520篇
  2006年   449篇
  2005年   442篇
  2004年   415篇
  2003年   358篇
  2002年   273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1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61.
调查表明,从政治态度上看,新生代农民工对团组织的基本认识是令人满意的,但对团组织的认同状况并不乐观。产生这种“认同危机”的基本原因在于利益满足的不充分,其中,“服务”与“需求”的部分错位,不同层级的团组织提供的服务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又是导致利益满足不充分的主要原因。因此,在满足主导性需求的基础上提供差异化服务,与党政组织和社会自组织协调行动,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多种利益满足的工作机制,是团组织在提高认同度时应着重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962.
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发展战略.这对于余姚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模式、路径都产生极大的影响.而十七大,又首次把文化软实力写进党的工作报告,向全党提出要“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的战略要求.此要求的提出,不仅为余姚市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余姚市如何加快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尤其是统战文化...  相似文献   
963.
中国传统经济学的"生产关系范式",不以生产方式为主要研究对象,脱离客观实际,陷入主观主义、形而上学和法学幻想;新时期的"生产关系+资源配置范式"存在严重的逻辑混乱和内在矛盾;现代中国经济学的"生产方式范式",应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特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世界观、方法论与基本原理为指导,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积极成果,坚持从实际出发,以中国问题为导向,形成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96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艰难实践抉择与自觉理论探索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民群众依靠力量、科学发展路径、改革创新动力,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该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方面进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6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下“中国模式”的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所讨论的中国模式,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野下,客观地阐释它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总结分析它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特征,同时,联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经验与教训,从中国发展道路的高度来探讨和研究。作为一个全面性、整体性概念,"中国模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根本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核心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本保障,是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实现社会现代化所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966.
In this article, it is proposed to differentiate political cultures in two dimensions. First, inspired by Habermas' distinction of the contents of discourse, a distinction is suggested between moral, ethical‐political and pragmatic elements of political culture as well as of an element of culture of balancing interests. Second, inspired by Kohlberg's stage mode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dividual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for moral culture, a distinction is similarly suggested between two pre‐conventional, two conventional and two post‐conventional collective stages of political culture. It can be shown that from a normative point of view, only deliberations made in a post‐conven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can produce reasonable or at least fair results. Conceptual considerations indicate processes of direct democracy as the method for promoting post‐conven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The more liberty that the citizens have to formulate and trigger processes of direct democracy, the more one can expect from them to generate post‐conventional political cultures.  相似文献   
967.
Translations must be read in their immediate social contex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ir performative meaning. The Soviet period in Estonia featured censored and self-censored public writing, whereas cultural discourse that doubted the hegemonic ideology could be conducted primarily through translation. This reality renders significant the selec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translators on both the metatextual and textual levels. 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 is the translations of Enn Soosaar (1937–2010), a writer keenly aware of the value of his translations as weapons of communication trained on thei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968.
中日在由前近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时之所以出现巨大落差,从表征看是由于两国在转型期间所采取的方针和做法不同导致的,但更深层的原因,则在于各自前近代的社会基础及其普遍性价值取向,以及与资本主义精神生成有关的商人伦理思想等存在诸多不同。文章通过对中日前近代商人的商贾思想、商业伦理、营利观和"义利关系观"等进行考察和分析,不仅阐明了中日前近代商人思想及其价值取向的不同性质和特征,而且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日近代化进程之所以出现落差的思想原因。  相似文献   
969.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中韩关系的发展,中国地方政府开始在中韩关系中发挥日益重大的作用。本文以山东省、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为案例,分析了21世纪中国地方政府在中韩关系中的作用。这种作用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中国地方政府与韩国的经贸关系为中韩关系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经济动力;中国地方政府与韩国的外事活动为中韩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地方政府与韩国的文化交流为中韩关系发展营造了友好的民意支撑。展望未来的中韩关系,本文得出的相关政策启示在于:对于中国地方政府而言,要为韩国企业入驻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对于中国中央政府而言。需要给予地方政府在发展中韩关系中适当的授权和分权;对于韩国政府而言,需要积极应对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2012年韩国丽水世博会将是进一步密切中国地方政府与韩国关系的重要契机。  相似文献   
970.
武树臣 《法学杂志》2012,33(1):110-116
古史传说时代的东夷民族,不仅发明了最初的法律制度,还酿造了丰富的法律观念,这些内容构成了中华法系的原生形态。中华法系自西周至唐代基本形成。西周法律的总体精神是礼而宏观样式是判例法。战国秦朝确立了集权政体和“成文法”同时开始将礼局部成文法化。汉代开始了儒法互补、礼法结合并初建“混合法”样式。《唐律疏议》标志着成文法对礼的全面吸收以及律与例的结合。这标志着中华法系发展到巅峰。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是伦理主义精神和成文法与判例、法律规范与非法律规范相结合的“混合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