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39篇
  免费   232篇
各国政治   127篇
工人农民   351篇
世界政治   1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1篇
法律   2152篇
中国共产党   172篇
中国政治   519篇
政治理论   423篇
综合类   164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114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111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442篇
  2012年   391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341篇
  2009年   390篇
  2008年   438篇
  2007年   435篇
  2006年   453篇
  2005年   412篇
  2004年   339篇
  2003年   224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26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The Commons Act 2006 is the first statute since the Commons Registration Act 1965 to address th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management of common land in England and Wales. A key focus for the 2006 Act is the introduction of mechanisms for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ommon land, including self‐regulatory commons councils.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ommon land in 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 It sets the 2006 Act, and th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common land, in the wider context of the ongoing debate triggered by Hardin's ‘Tragedy of the Commons’ and subsequent institutional and post‐institutional scholarship on common pool resource management. It uses historical and qualitative research data drawn from three case studies to demonstrate the irrelevance of Hardin's thesis in an English context, and identifies the Commons Registration Act of 1965 as the true ‘tragedy’ of the English and Welsh commons. The case studies also illustrate the challenges posed by the introduction of legal mechanisms to promote the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the modern commons, and inform the critique of the Commons Act 2006 developed in the article.  相似文献   
952.
刻意把债法和物法放在对立面的传统民法典体例,形成了许多似是而非的逻辑,把财产法的释义学弄得没有必要的复杂。因此在检讨物权法定原则的立法政策之前,有必要再一次厘清限制物权的"关系权"本质。至于法定还是自由,比较有说服力的讨论恐怕也只有成本一效益的分析,这部分同样需要对一些很基本的观念先有共识,才不至于沦为各说各话。本文即接续过去两度提出的经济分析观点,参考后来的一些文章,再作一点补充。我国台湾地区的立法者已经采取了行动,在不动产所有权上交易者已经可以依其需要自由建立对世性的财产关系。大陆因为土地迄未开放私有,使得这个问题的讨论变得格外复杂,必须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语境,重新检视物权的性质,并验证自由化的成本效益。本文也尝试在极有限的信息基础上,作一些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53.
无罪推定最初表现为一种富有人权保障价值的证据法原则。但由于产生背景和发展进路的不同,无罪推定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功能定位和法律效果上有一定差别:前者将其作为审判阶段的证明规则,后者则以无罪推定的证据法内涵为基础,充分挖掘其程序法意义,将其塑造为具有多重法律效果的人权原则。二战后,无罪推定的国际化虽然推动了无罪推定法律效果限制和生效范围的一些共同基准的形成,但对各法系无罪推定法律效果的影响并不均衡。  相似文献   
954.
后危机时代下,世界主要经济体的主要任务开始由采取短期政策措施以遏制危机蔓延和深化转向金融监管立法制度改革,以此修复现行金融监管体系的根本性缺陷。美英及欧盟世界三大经济体先后颁布多项金融监管改革法案,折射出国际金融监管立法改革的新动向。其中加强系统性风险监管和加大金融消费者保护力度成为改革重点。为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突出解决系统性风险监管薄弱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缺失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955.
人格权是私人享有的权利,而私人权利又可分为公权利和私权利两个方面。"公众人物"的人格权主要涉及私法与其私权利的一面。"公众人物"的人格权与一般人的人格权并无不同,现有的限制理论均有缺憾。故我们仅需界定人格权本身而无需对其主体进行分类。不必建立"公众人物"法律概念,在人格平等的私法理念下各类主体不应被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956.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锋 《政法论丛》2010,(3):63-71
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实现对自然权利维护的有效途径。实现对自然权利的司法救济,其关键之处就在于原告起诉资格的适当放宽,允许公众为了自然的权利而向法院提起诉讼。鉴于我国环境诉讼中原告资格的立法现状,我国环境诉讼中对原告资格立法应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57.
韩红颍  高凛 《行政与法》2010,(8):112-115
目前我国关于女性就业方面的法律规范保障不够全面,加上现实中职场中的不公正的潜规则的影响,致使损害女性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本文在对我国目前女性就业权利的现状进行考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保护和救济机制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958.
流浪乞讨人员生存权及其实现方式的确认和保障,是我国行政法治研究的重要课题。承认流浪乞讨人员生存权具有公共性,并基于对生存权公共性的认知,从法律规范和制度操作层面对流浪乞讨行为的界限、社会救助机构的强制救助权及救助管理制度做出系统安排,是完善我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法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959.
陈睿 《行政与法》2010,(5):21-24
政府角色属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范畴,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而转换。面对新形势下构建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政府的执政方式就要与之相适应。为此,政府不但会被赋予"和谐人"的新角色,而且应该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任。本文尝试从"和谐人"角色产生的时代背景、"和谐人"角色定位及"和谐人"的路径选择三个方面探讨建构"和谐人"角色范式。  相似文献   
960.
通过章程的现代大学治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学是崇真、向美、求善之领地,大学是国民教育之象牙塔;现代大学治理是法律维度下的治理,是以章程为制度载体的治理。章程乃大学之宪法,其演绎着校内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博弈,折射着高校与政府、社会、师生的良性秩序和谐。大学章程是组织法,更是权利法与程序法;通过章程的现代大学治理是校长治校与教授治学之耦合,是学术自由与人权保障之凸显,是实体法治与程序法治之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