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2篇
  免费   65篇
各国政治   92篇
工人农民   105篇
世界政治   8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14篇
法律   712篇
中国共产党   375篇
中国政治   700篇
政治理论   425篇
综合类   137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222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497篇
  2006年   495篇
  2005年   374篇
  2004年   224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119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71.
莫凡 《桂海论丛》2012,(6):38-42
在新世纪新时期,基于国内社会矛盾凸显的风险和国际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风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防范执政风险:当代执政风险产生的深层根源是社会结构的变迁、执政环境的变化和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防范执政风险是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执政基础,应当从争取与依靠群众、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和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四大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72.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而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所以构建和谐个人具有现实的意义和价值。文章从儒家思想中的和谐观人手,探讨个人怎样在儒家和谐思想的基础上建立与自我、他人、社会、自然四个层次的和谐关系,从而最终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个人。  相似文献   
973.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是政治支持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同时也在公民社会的出现、全球化竞争加剧等因素的推动下开始步入正轨。对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力进行探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相似文献   
974.
一些学者认为,进入21世纪后,中国公共政策的重心实现了从经济政策向社会政策的历史性跨越,更确切地说是正逐步迈向社会政策时代。我国社会政策尽管获得了空前发展,但由于结构限制和路径依赖,依然面临政府责任缺失、城乡二元分治、碎片化等现实困境。社会质量理论以“和谐社会”为理论视角和价值取向,从社会经济保障、社会整合、社会融入、社会增能四个方面出发,构建起衡量社会质量的可操作的综合性指标,对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政策的转型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7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在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加强和完善社区管理成为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贵阳市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其核心在于顶层设计,统筹兼顾;管理体制上做减法;服务模式上做加法;组建专业调解委员会和四个纳入等。  相似文献   
976.
民爆物品的管理是公安机关依法对民用爆炸物品的生产、销售、运输、储存、使用等环节进行安全监督和依法管理的行政行为。近年来,各级公安机关依法从严管理民爆物品,取得了明显成效。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从民爆物品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形势还不容乐观,管理方面仍然存在许多的漏洞和问题。为了更好地提升民爆物品管理层次和管理水平,迫切需要在现代管理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一套“信息灵敏、技术先进、防控严密”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977.
The last few decades have witnessed the emergence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advocacy networks as major players in global governance. The Global Call to Action against Poverty (GCAP) is one of the recent phenomena in this arena and epitomizes high-level involvement of a multiplicity of actors in GCAP, with various multilateral governance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states.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origins of GCAP, motivations for its formation, evolution, and operations, with specific references to its structures and architecture. It argues that alliances are very different from ‘normal’ forms of organizations because they are made up of diverse forms of organizations, coming together voluntarily to achieve a specific purpose and therefore are by their very nature complex, unstable, and difficult to co-ordinate. The result of such, within GCAP, is an organization that is somewhat amorphous and exhibits both aspects of anti-systemic protest (in Polanyian terms) as well as a pacifying force (part of the hegemonic historic block in Gramcsian terms). I argue that the loose nature of global civil society alliances is a positive contributor to mass mobilization but causes frustrations in decision-making and actions. This, in effect, calls for a more bureaucrati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architecture, albeit with a potential to alienate some constituencies. A key lesson from GCAP's evolution, structures, and strategies, I posit, is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push through individual positions without compromising so as to accommodate others.  相似文献   
978.
While the term social capital has been in existence since 1835, it only became popular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associational revolution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e third sector. Since then,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NGOs), volunteering, philanthropic financing and solidarity organisations have all shaped a common discourse. From a social capital perspective, and on the basis of a social survey,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determinants of solidarity and participation in NGOs in Bogotá, Colombia. We conclude that the express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Bogotá is made manifest through donations and volunteering, factors which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fundraising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979.
现代文化中存在着将科学向社会、人生、价值等领域扩展的倾向。然而,从牛顿、爱因斯坦等最有威望的科学家的言行中,却可以彰显出科学精英对科学持有的“有限性意识”,其要点为:对于人来说,科学不是最高的,生活的问题不能全由科学解决;科学活动中并不存在可以总结成训练手册的方法。  相似文献   
980.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日本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鲁迅、郭沫若、郁达夫等人为代表的 2 0年代的留日作家 ,在其作品中对日本社会的政治结构、风土人情、教育体制、自然景观等均有比较详细的描述。这类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日本女子形象系列 ,可以讲 ,已经成为众多中国人心目中的一种理想的女性形象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