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8篇
  免费   39篇
各国政治   25篇
工人农民   44篇
世界政治   1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9篇
法律   441篇
中国共产党   252篇
中国政治   379篇
政治理论   151篇
综合类   90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202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71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70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41.
曹根记 《桂海论丛》2004,20(4):57-59
社会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德育的合理性,又需要德育为其提供支持,从而为德育经济价值提供了理论基础,又为德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创造了条件。文章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以及经济活动的主体等方面,阐述了德育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分析了德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242.
论警察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教育和制度伦理建设是警察道德建设的两条基本途径。但由于两者都存在着非完善性或缺陷性 ,因而在加强和改善道德教育、完善制度伦理建设的同时 ,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243.
作者通过对于精神损害的概念以及精神损害赔偿法功能的剖析 ,在借鉴国内外各国的司法实践以及分析我国的民事法律的相关规定的基础上 ,指出法释 (2 0 0 2 ) 1 7号明显与当今通行的各国司法实践相背离 ,也违反了我国相关民事法律的有关规定。  相似文献   
244.
马克斯·韦伯对于法律问题所进行的规模宏大的比较研究却给其身后的研究者留下了一个颇有争议的难题,即他所秉持的法律观究竟是什么?列奥·施特劳斯以韦伯所主张的“事实与价值分野”的方法论为切入点,指出韦伯的法律观实际上是反自然法的。然而韦伯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本身即蕴涵了对这种批判的反驳。  相似文献   
245.
当代国外学校道德教育状况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涛 《政法学刊》2004,21(4):110-112
道德教育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学校德育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为全世界各 国所重视。借鉴当代国外学校道德教育成功的经验,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46.
对向犯初论——以相关刑事司法解释为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向犯是指二人以上互以双方的对向行为的存在为条件的一种犯罪形态。对向犯可以分为彼此同罪、彼此异罪和只罚一方三种类型。彼此俱罪的对向犯,应直接依据刑法分则条文进行处理;只罚一方的对向犯,应综合考虑行为定型性、社会危害性和期待可能性来适用法律。  相似文献   
247.
衣芳 《理论学刊》2006,3(4):4-7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着眼于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从思想道德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和作用的意义上思考和提出问题的。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继续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环节,是当代中国实现和平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实现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战略要求,同时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必将更加有效地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8.
医疗事故罪中医疗行为的法律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研究了我国台湾地区和日本刑法中的医疗行为后,认为我国刑法中医疗事故罪中的医疗行为是指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堕胎等以医学知识与医学技术为行为的准则,直接作用于人体,导致人体的形态和/或功能发生一定变化或恢复的医学行为的总称。  相似文献   
249.
性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强奸妇女、奸淫幼女、猥亵儿童等性犯罪是严重侵害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被害人多为妇女、儿童。这类犯罪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精神损害巨大,而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物质损失。根据现行刑法和刑事诉讼法的规定,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只能就物质损失要求赔偿,法院对精神损害赔偿请求不予受理。本文围绕性犯罪案件中被害人的精神损害及其赔偿问题展开论述,对目前刑事诉讼立法限制被害人提起精神损害赔偿的做法表示了不同意见,目的在于引起立法机关、审判机关对这类案件被害人权益的重视,进而完善立法,将被害人的精神损害尽早纳入赔偿范围。  相似文献   
250.
This article considers in a different ligh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gal theory and ethics by means of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thought of Adorno and Horkheimer, and of the writings of Richard Rorty, as two moments of a marginal stream of ethics of passions that runs beneath the history of rationalist Western philosophy. It departs from the critique of Modernity as a dialectic of barbarism and civilisation, and from a genealogy of Auschwitz that finds its antecedents in Kantian morality. It also characterises modern culture as one of apathy and bourgeois stoicism, and establishes a link between the cold modern ethos and the dynamics of Nazi hardness. The article turns then to a consideration of some of the responses to the comprehensive crisis of Modernity: the imperative ‘Auschwitz never again’, Adorno’s ‘general enlightenment’ and Horkheimer’s ethics of sympathy. Finally it reflects upon Rorty’s proposal of sentimental education as an effective strategy to foster a human rights culture in Postmodernity, with the aim of bridging the tradition of moral sentiments and contemporary struggles for human rights. I am very grateful to Costas Douzinas, Sonia Romero, Shaun Haselhurst, David-Alexander Smith, José Bellido and the two anonymous referees for their comments, and to Alexander García-Düttman for his suggestions. This text is dedicated to Paul Gread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