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4篇
  免费   116篇
各国政治   119篇
工人农民   49篇
世界政治   10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7篇
法律   428篇
中国共产党   136篇
中国政治   346篇
政治理论   276篇
综合类   53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现代警察制度的建立必须有其经过充分论证的合法性根据;对于英国这样一个有着浓厚保守主义传统的国家来说,此项根据必须能够具体涵盖保障公民自由及地方自治。通过帕特里克.柯洪的详细理论阐释以及罗伯特.皮尔所推动通过的《大都市警察法》及其一系列建警、警务原则,现代警察制度的合法性根据得以成功构筑。  相似文献   
202.
“7·5”事件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对新疆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为了使悲剧不再重演,我们必须反思,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打牢民族团结的基础。要强调国家整体利益和公民意识,要把法律手段作为处理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民族矛盾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3.
我国高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及规权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怡祖 《河北法学》2008,26(1):32-35
高校自主权的法律性质是指这种自主权在法律上公、私属性的界定。高校自主权的源头可追溯至学术自主权、国家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这也是高校自主权在法律上产生公、私属性界分的根源。高校自主权与高校法定之权同为一物,既包括权力,也包括权利。体制改革使我国高校走向"法人化"成为现实,我国高校客观上具有多种法律主体资格。我国法律并非没有设置对高校行为公、私属性的应有关注,"事业单位法人"界面承载着复杂的"法律内象"。具体界分公立高校自主权的公、私职能,设置"角色串通"的防范机制,对于完善我国教育法制,促使高校更准确地履行其法人权利与义务,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4.
普通法系国家集团诉讼目的包括:为社会成员提供权利救济,为被告提供程序保障并矫正其行为,尊重集团成员的个人自治等具体目标。我国现行代表人诉讼制度中蕴含的"两便"目的,难以描述和解释深层立法动机,集团诉讼上述目的对优化我国代表人诉讼制度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5.
现行刑法关于“国家工作人员”的规定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不能清晰地界定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执法中引发诸多争议。尽管全国人大常委会和高检、高法颁布了很多立法、司法解释,仍不能解决立法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现行刑法对“国家工作人员”立法标准上的不统一,导致了执法中产生分歧。笔者建议,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应以“职责论”重新界定。  相似文献   
206.
前苏联时期,私法自治原则基于特定的理论基础,在民事立法中出现了制度性缺失,进而影响了当时民事立法基本制度的面貌。这一特定时期发生的这一法律现象,为丰富私法自治原则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极具理论意义的解读标本。  相似文献   
207.
非歧视待遇包括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是许多国际投资协定和与投资有关的协定明确规定的最重要的外国直接投资待遇标准,也是国际投资自由化的关键因素。各协定对其适用的时间范围存在较大分歧,焦点在于非歧视待遇是否适用于投资准入前阶段以及允许缔约国保留哪些例外。  相似文献   
208.
李贽 《桂海论丛》2004,20(6):12-13
加强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方面,也是党在新世纪解决好民族问题的现实要求。按照新时期党的建设的战略部署,党在民族工作方面的执政能力建设也需要从五个方面来不断提高和完善。  相似文献   
209.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ifferent ways governments express dissent in the 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 (EU) through ‘No’ votes, abstentions and recorded negative statements. A game-theoretical model is presented that studies voting behaviour and analyses how the national parliaments’ levels of control over their governments’ EU policies affect it. It is concluded that governments that are strongly controlled by their parliaments are not more likely to express dissent. However, when they do express dissent, they vote ‘No’ more often. Parliamentary control depends on the presence of formal oversight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the motivation of parliamentarians to hold their governments accountable. Empirical support is found in an analysis of votes on 1,387 legislative proposals that represent more than a decade of Council decision making in the period 2004–2014.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the discussion on the involvement of national parliaments in EU affairs, and clearly distinguishes the different forms of dissent in Council decision making.  相似文献   
210.
Seismologists have reported that a majority of recent earthquakes in Oklahoma have been triggered by the activities of oil and gas companies. Despite this fact, there is evidence of strong opposition toward earthquake mitigation policy. In this article, we argue that how individuals define issues affect their policy choice. Furthermore, we incorporate the concept of venue shopping from the literature on macro theories of the policy proces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oblem definition in shaping individual venue preference for policy choice. Using unique survey data, we find that problem definition, particularly issue causality and issue image, is strongly related to individual support for earthquake mitigation policy. However, a more nu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problem definition and venue preference is observed. Our findings contribute to scholarly endeavors to understand the politics of problem definition at an individual level, which may be the precursor of understanding policy choices at the institutional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