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4篇
  免费   116篇
各国政治   119篇
工人农民   49篇
世界政治   10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7篇
法律   428篇
中国共产党   136篇
中国政治   346篇
政治理论   276篇
综合类   53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117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03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38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79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71.
葛君 《行政与法》2007,(10):38-40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循环经济可以为优化人类经济系统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关系提供整体性的思路。本文重点探讨了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272.
邓小平"国权"思想体现出以下五个鲜明特点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的统一性;国家主权的至上性;国家利益同世界利益的一致性;"国权"高于"人权"的原则性;维护、实现"国权"的务实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273.
"一边倒"是新中国成立后直至50年代指导我国对外交往活动的大政方针.这一外交战略的实施对改善我国的国际生存空间,粉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封锁、遏制、禁运的阴谋,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由于这一战略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难免存在一些弊端.  相似文献   
274.
本文阐述了"三农"问题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剖析了"三农"问题面临困难的根本症结;进而论证了破解"三农"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75.
高校"两课"教学在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及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综合国力竞争的新态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两课"教学应适应形势的变化,主动承担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崇高使命.  相似文献   
276.
总结历史,立足现实,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和平解放西藏.立足民族平等,消除民族隔阂,加强藏、汉民族团结,强调民族工作要"慢",不能急躁,采取灵活、"慎重、稳进"的方针开展工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主张.坚定不移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藏族人民在政治上实现当家作主.帮助西藏发展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尊重藏民族的生活习惯,保障宗教信仰自由.对达赖喇嘛的基本立场和态度是,停止独立活动,欢迎他回来.  相似文献   
277.
结合中国古典"诗怨"传统,并运用尼采、舍勒等人的现代性怨恨理论对台湾的现代性叙事进行意识形态分析,指出由于割台、日据、二·二八事件等历史原因造成台湾政治大众在祖国认同上的某种怨恨心态.从"伟大叙事"的角度,对于国民党意识形态在台湾的失败与"本土政治"的兴起作了历史的剖析.  相似文献   
278.
目前台岛内"台独"势力十分猖獗,已对我国的战略安全、经济安全、领土与主权完整、民族尊严、政治安定构成巨大威胁.坚决制止和遏制"台独",是我们目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79.
以李宗仁等为核心的新桂系在广西主政期间,为维护其在广西的政治统治,扩充地盘,增强实力,以图缓和境内阶级、民族矛盾,围绕着军事,有组织、有系统地带动了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使广西一度成为受全国瞩目的“模范省”。在此过程中,新桂系取法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精神而创立的“三自”政策起了非常重要的纲领性作用。而其中,源自于三民主义中的“民权主义”的“自治”法律思想对于研究旧中国近现代“地方自治”思想的演变具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280.
《Patterns of Prejudice》2012,46(3):62-76
Mathyl examines two representatives of the Russian groupuscular right-Arctogaia and the National-Bolskevik Party-and their emergence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system in 1991, in the context of the radicalization of Russian nationalism that took place during the inter-Russian power struggle of 1992-3. The ideological arsenal of these groups consists principally of a politico-historical reconciliation between western (neo-)fascism and authoritarian nationalist Russian and Soviet traditions, in which those traditions are intensified and synthesized into a new kind of 'national Bolshevism'. The success of neo-fascist groupuscules demonstrates how potentially explosive the fascist diagnosis of the status quo can behaving been preserved virtually intact since 1945-when it meets with a new situation of high political instability and is employed in intensive political propaganda, as was the case in post-perestroika Russia. Following the nationalists' military defeat in October 1993, the Russian groupuscular right attempted both to maintain the revolutionary impetus and, through a variety of cultural-political activities, to contribute to the gradual enlargement of the nationalist-imperialist project, thereby demonstrating its close connection to the New Right and its strategy of struggling for cultural hegemony. Since the end of the 1990s, there has been, within the groupuscular right, both an increasingly apparent ideological transfer from East to West, and evidence of the growing influence of national Bolshevism on western third-positionist group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