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66篇 |
免费 | 39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111篇 |
工人农民 | 74篇 |
世界政治 | 88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200篇 |
法律 | 351篇 |
中国共产党 | 197篇 |
中国政治 | 415篇 |
政治理论 | 250篇 |
综合类 | 7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32篇 |
2020年 | 81篇 |
2019年 | 44篇 |
2018年 | 49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48篇 |
2014年 | 130篇 |
2013年 | 190篇 |
2012年 | 166篇 |
2011年 | 140篇 |
2010年 | 127篇 |
2009年 | 137篇 |
2008年 | 133篇 |
2007年 | 132篇 |
2006年 | 146篇 |
2005年 | 161篇 |
2004年 | 152篇 |
2003年 | 115篇 |
2002年 | 95篇 |
2001年 | 80篇 |
2000年 | 38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宋代公无论从数量、名篇还是从作队伍来讲,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公的繁荣,与其崇抑武的国策和科举考试内容的改变、科举考试取士数量的增加密切相关;同时,与人士大夫的精神和整个社会思潮的嬗变也密切相关。北宋和南宋长期存在的竞争和派系斗争,使人以论事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对以化事、长于说理、重实轻虎的公风格的形成和对公的繁荣和发展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2.
This article considers Sections 29–40 of the Employment Act 2002 in the context of post-War developments in labour relations culminating in the National Industrial Relations Court. It considers the development of Employment Tribunal which rather than being the last resort intended by the legislators, has become the first resort of complainants, often for trivial matters by employees; or by employers taking an extremely broad view of Gross Misconduct by employees. Due to the volume of cases and the shortage of Chairs, cases are constantly delayed and postponed. The article posits that these are the principle reason behind the framing of Sections 29–40 of the Employment Act 2002 which introduced a new Section 9(1)(a) into the Employment Tribunals Act 1995. This has given the Chair of an Employment Tribunal the authority to strike out a weak case at a Pre-Hearing Review that will strike the case out once and for all at this juncture. The aim is to encourage employers to have proper procedures and for employees to follow them.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in fact the reforms will have the opposite effect; that they have introduced another layer of legal complexity which will further increase the number of cases brought before the Employment Tribunal. 相似文献
113.
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新发展阶段全面依法治国作了重大部署,强调提高国家制度竞争力,以"中国之制"支撑"中国之治"。高质量制度体系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举措;是遵循制度建设规律、持续保持制度显著优势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新时代需求、全面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可靠路径;是凝聚改革发展共识、稳步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进程的坚强保障。应当准确界定高质量制度体系的内涵、确定其实质与形式评价标准,并在中国特色制度逻辑框架内,提出建设高质量制度体系的具体构想: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与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统一;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的统一;尊重制度建设的规律性与民主性的统一;坚持类型化与协调性的辩证统一;坚持制度的评估机制与自我调节机制的统一;坚持制度的稳定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4.
公丕祥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1,(2):3-13
习近平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面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和坚韧行动意志,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深入分析了推进当代中国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精... 相似文献
115.
我国民法典汲取了优秀传统法文化,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传统法文化既形塑了民法典的独特人文精神,也对其制度建构深具启示。在精神牵引上,传统文化的德法合治影响了民法典浓厚的道德关怀,重视抽象化的人之德性价值为人格权独立成篇提供了哲理论证,传统民本精神、“法顺人情”、天人合一思想、诚信文化都有其精神传承。在民法典制度安排上,继承了传统的典章治理智慧和通过法典化增强民族认同的政治使命,“有典有册”、律例统编的传统形式启发了民法典简约的立法技术。此外,在具体制度上,传统家事法律制度深刻影响了婚姻家庭编,传统典权制度为农村土地“三权分置”进行了历史论证。民法典对民族特色的彰显并非偶然,其原因在于民法典是民族特质的法意凝练,法治发展趋势要求从法律移植到“中国之治”,通过民法典提振民族精神也具有世界经验。但传统法文化影响不能过度拔高,其诸多人文主张仅停留在观念层次,而缺乏制度建构。应对传统观念进行现代化的制度转换与批判性继承,引领新的社会文明。 相似文献
116.
乡土文学的“大题目“:略论20年代乡土文学对鲁迅的继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年代乡土小说主流地位的确立和基本特征的形成,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紧紧抓住了改造国民性文化批判的大题目。这个大题目的抓取和展开是在鲁迅的影响下进行的,具体表现于题材和主题的转换,文化视界的拓展,国民心态的揭示,民俗文化的批判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7.
“不合规”是不符合国家强制性标准的简约表达,我国各地法院对于“不合规”规划许可是否合法的裁决并不一致。国家强制性标准具有法律约束力,把公法意义上对“不合规”规划许可的合法性审查转化为私法意义上对居民是否获得侵权补偿的审查是不妥的,认定“有补偿则合法”实际进行了“超越法律的法的续造”,会产生负外部性效果,因而在公法层面上“不合规”则不合法的判断模式是成立的。为适度发挥司法空间政策形成功能,可确认经补偿之“不合规”许可违法而不予撤销,并制度性激活反向征收作为补救措施,为城市持续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18.
我国现有的外资并购中的国家安全审查程序主要是站在资本输入大国的立场设计的,没有考虑到我国既是"引进来战略"下的资本输入大国,又是"走出去战略"下的资本输出大国的混同身份。已有的审查程序在启动审查、申报前磋商、重新启动审查等方面不完善,减缓协议、申报撤回、监督机制、权利救济机制等制度缺失。借鉴国外成熟的经验,考虑身份混同对审查程序的新要求,我国应完善关于启动审查、申报前磋商、重新启动审查的规定,增加减缓协议制度、申报撤回制度、监督机制、权利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19.
120.
21世纪初日本对外目标及外交战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初期,日本在坚持“普通国家化”既定战略目标的基础上,从国家战略原则、战略重点及国家利益出发,围绕日美同盟、联合国外交、亚洲外交、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战略重点,力求以“全方位外交”实现日本国家对外目标及外交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