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17篇
工人农民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80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53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18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38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性质,每一性质的变化都有其一定的客观依据。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之所以发生变化,是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党的中心工作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统一战线队伍构成状况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所致。弄清这些依据,对我们正确理解新时期统一战线性质及其它一系列重大问题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2.
治安学若干基础理论问题再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治安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我国已经得到认同。但由于种种原因,治安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还十分薄弱,以致在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上学术界还没有重大突破。本文拟就治安学的研究对象、学科体系和学科性质进行阐述,以期引起治安学理论界更加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83.
我国现行的公诉权监督制约机制以不起诉权的监督制约为重心,对起诉权滥用的监督制约仍有不足。谨防公诉权滥用,不仅应当进一步强化对公诉权的外部监督,完善公诉权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更应进一步提高公诉人素质,提升执法水平。  相似文献   
84.
罪犯个性具有高度可塑性及巨大可能性,围绕着对罪犯个性改造产生积极影响因素,阐述了罪犯自身存在着内在动力和出发点,以及外在影响因素,综合调整两种因素是推动罪犯个性改造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85.
邱陵 《法学杂志》2020,(4):62-71
依据我国《刑法》第286条之一,构成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必须满足"经监管部门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这一条件,对这一条件的误解,致使本罪有束之高阁的风险。责令改正而拒不改正属于客观的处罚条件,而不属于不法要素,也不属于责任要素。责令改正不是行政处罚而是行政命令,本罪的成立不以行政处罚为前提条件。监管部门可以口头形式作出改正责令,而不仅限于书面形式;网络服务提供者不具备改正能力,不能成为免责事由。  相似文献   
86.
侵权责任构成理论以过错责任为标准,表现是:过错责任构成要件为一般规定,无过错责任为特例。其对侵权行为的一般性规范作用不能完整体现。对侵权责任中的客观构成要件与主观价值判断进行甄别,以客观构成要件之共性为前提,主观价值判断即归责依据的多样性为核心,提升该理论的概括性,完善其作为侵权行为基本行为制度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87.
熊进光  方娜 《行政与法》2014,(7):95-100
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对机动车一方、行人等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注意义务都给予了明确规定.然而,“中国式过马路”行为模式的产生给该法律中规定的机动车损害赔偿归责原则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体现法律的公平理念,机动车损害赔偿领域应构建无过错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并存的归责原则体系,即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责任限额范围内实行无过错责任原则,在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外采取过错责任.  相似文献   
88.
由当代客观归责理论提出来的风险升高和风险降低理论都值得进一步反思。首先,任何与法益侵害结果具有因果关系的行为都必然在客观上升高了该结果出现的风险。其次,所谓风险降低理论实际上包含了三种应当运用完全不同的原理来加以解决的情况:第一,在"真正的风险降低"中,结果与行为之间根本不存在因果关系。第二,在行为人误认为其行为降低了风险的情形中,应从主观归责而非客观归责的角度出发排除行为的犯罪性。第三,在损害替换的情形中,应当在肯定行为符合构成要件的前提下,运用紧急避险或推定的被害人承诺的原理来探讨行为的违法性问题。最后,对于"扳道工"案件,不能以风险降低为名运用假定的因果流程来否定客观归责的成立。  相似文献   
89.
对于非法拘禁罪之结果加重犯,"重伤"的判断原则上应以行为时为准,"死亡"的判断应以综合说为据"重伤"与"死亡"应能客观地向非法拘禁行为归责,非法拘禁行为必须制造出导致"重伤"、"死亡"的不可容许的风险并使之现实化行为人对"重伤"、"死亡"的主观罪过只能是过失。  相似文献   
90.
在传统宪法权利二分法理论下,公民受教育权利的实现依赖立法裁量。公民受教育权被视为"方针"与"宣誓"而抽象与不确定,其实现面临严重障碍。借鉴德国宪法权利二重性理论,重视受教育权的客观价值秩序功能,是公权机关正确履行职责,实现公民受教育权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