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9篇
  免费   28篇
各国政治   22篇
工人农民   122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33篇
法律   255篇
中国共产党   117篇
中国政治   203篇
政治理论   82篇
综合类   56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103篇
  2009年   96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在我国,司法机关的权利受到立法的严格限制,同时,习惯又促使我们过多的寻求行政机关或其他民间力量的救 济。而司法机关拥有合法的权利和令人信服的威望是法治的前提,因此,提高司法机关的宪政地位以及扩大司法机关的权力是必 要且必须的。  相似文献   
152.
农村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性要素,对农民增收会产生正面效应,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但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增收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这是我们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决策和推进时必须要理性认识和积极应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只有既充分发挥正面效应,又积极预防与减控负面效应,才能最大可能地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3.
自1950年春开始,西北地区普遍进行了土地改革和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西北农民的第一次解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从而揭开了西北农民第二次解放的新篇章。两次解放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最大的不同在于前者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产物,而后者则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结晶。当代西北农民两次解放的历史进程从正反两方面证明:生产关系的改变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需要,这是西北农民解放的客观经济规律之一。  相似文献   
154.
农民增收问题应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政策因素是影响农民收入的深层原因。农民增收要减轻财税政策对农民税收的不公平性负担;农民增收要改革土地承包政策对农民自主权的局限性,使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流转经营;农民就业要有政策扶持,取消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政策限制。  相似文献   
155.
俄罗斯警察法共分8章40条。选译总则、警察组织、警察的职责和权利。  相似文献   
15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本次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主要理念就是教师需重视学生学习的"建构性"。为适应新课改需要,在建构主义影响下,需重新审视学校班级组织的相关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  相似文献   
157.
农民收入增长率较低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三农”问题的焦点。从农民收入增长率、1997年后农民第一、二、三产业纯收入增加额占农民每年纯收入增加额的比重、城镇居民购买8种重要农产品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变动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两个比重首次低于50%和一个比重首次超过50%的变动、日本和韩国的发展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等多方面综合分析可见,近9年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力量的转变时期:即农业的发展由主要依靠农业的内生力量转变到内生力量和外生力量相结合共同促进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58.
利益表达:社会团体对公共政策的影响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团体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全国妇联作为维护妇女权益的组织,根据不同时期面临的公共政策制定环境,在博弈过程中,采取了非程序化策略、社会动员、资源集聚和舆论宣传等手段,使妇女阶段性就业这一政策倡议无法从制度上得以产生,确保了妇女解放运动以来所获得的劳动权利,使全国妇联施展的政治影响力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9.
加强“两新”组织党建,是新时期党建工作的新领域、新课题。我们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高度出发,探索与思考“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机制、特点与规律。创新机制,形成合力是开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保证;创新形式,突出重点抓组建,是开创党建工作的起点和重点;结合特点,探索规律是党建工作的生命力所在。  相似文献   
160.
This article examines Jewish household and family organization in a middle-sized German city, the Upper Hessian regional center of Marburg, the population of which ranged from 2500 to 6000 from the Thirty Years War to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Some general hypotheses about population development, household structure, and family life conveniently summarized by Toch [Toch, M. (1995). Aspects of stratification in early modern German Jewry: Population history and village Jews. In R. P. Hsia & H. Lehmann (Eds.). In and out of the ghetto: Jewish-Gentile relations in late medieval and early modern Germany (pp. 77-8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erve as an organizational frame for the case study. In Toch's view, Jews' comparative wealth, as well as governmental restrictions on their settlement and marriage in central Europe, led to their having larger and more complex households than those of the Christian majority. While household enumerations over time confirm several of Toch's observations, especially the larger size of Jewish families, neither Hessian settlement policy nor local Marburg opposition prevented the Jewish minority of about 1% from keeping pace with general population growth. Moreover, Jews did not respond to their regulated living conditions and status as cultural outsiders with a family organization exhibiting remarkably more internal complexity than did Christian househo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