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0篇
  免费   64篇
各国政治   44篇
工人农民   92篇
世界政治   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59篇
法律   401篇
中国共产党   140篇
中国政治   250篇
政治理论   153篇
综合类   5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89篇
  2011年   74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101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43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契约关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基本法律关系。契约关系与市场经济同步发展的历史表明,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中国,怎样为市场主体实施契约行为、缔结契约关系营造条件,则是我们改革的法律取向。  相似文献   
972.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与股票价格变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强  郭树华 《思想战线》2001,27(4):26-29
会计信息与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说明市场具有信息传递、引起股价变动的功能,即信息引起市场对股票的定价,股票价格反映了公司的市场价值以及成长性.在有效市场条件下盈利信息与股票的变动不仅与公司发展的长期性有关,而且还与公司的特性有关.但从理论上说,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对股票价格影响的有效性是以资本市场的有效为条件的.会计盈利信息对股票价格的作用体现了股票价格对盈利信息披露的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973.
期货市场是所有金融市场中风险最大 ,最需要进行监管的市场。从期货市场发展看 ,它同监管是密不可分的 ,没有政府的监管 ,就没有当今世界健康的期货市场。我国期货市场起步晚发展快 ,因此 ,建立适合我国的期货市场监管体系是非常必要的。这一体系的目标模式应该是 :在政府集中统一监管下 ,充分发挥市场自律组织的作用 ,即把政府监管与市场自律监管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74.
试论电子货币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对电子货币产生的背景、属性、作用进行概述的基础上 ,分析电子货币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揭示我国电子货币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提出当前我国电子货币发展过程中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975.
杨丽  朱瑞 《思想战线》2000,26(2):5-7
在世纪之初,自然资源富饶的边远民族山区尚存有绝对的、极端的贫困现象,同时居民收入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化,与全国总体迈入小康生活水平相比仍处于相对贫困中等特点,要进一步发展,根据其自然资源、自身特点和所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关键在于市场的构建.  相似文献   
976.
伦理本位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大特征 ,虽其中有超越历史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但从整体上看 ,它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家族宗法伦理 ,其等级特权思想、依附观念等都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要求格格不入。走出伦理本位的传统 ,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治伦理 ,这是建立市场经济公正秩序的需要 ,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也是对传统经济活动方式和与之相应的法制伦理观念的革命性改造。  相似文献   
977.
试论就业权的限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权限定性有其特定的涵义,该理论发展于日本;就业权限定性的实践基础是市场经济。当我们将就业权定位于“限定性就业权”时,就提出了劳动就业从行政化的就业方式向市场化的就业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也就决定了我们无论是在观念层面还是在制度层面都要与此相适应。  相似文献   
978.
公用事业是一个与大众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关系国计民生的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重要产业。为建立统一市场,发挥公用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作用,需要对公用企业的弊端进行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改革,特别是要打破公用企业现存的垄断地位。  相似文献   
979.
The role of the temporary employment industry as an active intermediary in the job market can only be fully understood in the context of wider processes of restructuring and regulation at a particular time and place. In Namibia, the rise of poorly regulated employment relationships occurred in a context of expanding institutional and statutory regulation of the labour market. Here the temporary employment industry thrives within the interstices left by the limits in regulatory coverage. Nonstandard jobs are premised on a selective decoupling of the employment relationship from statutory, and hence almost invariably also collective, protective measur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the employment agency between the client firm and the temporary labourer allows management to evade or dilute the protections that insulate permanent employees from competitive pressures in the external market. As such, temporary agency employment constitutes both a regulatory ‘fix’ for the dilemmas associated with the deployment of labour and a mechanism for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of a nonstandard labour supply. However, the role of labour market intermediary varies depending on whether an agency is located at the top or the bottom of the temporary employment industry.  相似文献   
980.
This article proposes an approach to the agrarian question that focuses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bsolute private property rights over land in Brazil and Mexico. The author argues that current land struggles are conditioned by the property regimes inherited from past struggles. The author examines the liberal reforms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argues that the balance of class forces led to the slow establishment of absolute private property in Brazil, while in Mexico they triggered the Revolution of 1910–1917, which limited agrarian capitalism. The author then turns to the consequences of these different property regime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argues that capitalist social relations have been more dominant in the Brazilian than in the Mexican countryside. The conservative modernization of the 1960s and 1970s is identified 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fully capitalis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Brazil. The shift toward food imports, the elimination of subsidies, and the reform of Article 27 of the Constitution signal the re-establishment of the conditions for capitalist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in Mexico. The article ends with an assessment of the MST and EZLN's strategies to protect peasants’ access to land and to influence the institutional setting determining access to 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