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3篇
  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23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58篇
法律   132篇
中国共产党   79篇
中国政治   204篇
政治理论   60篇
综合类   26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53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当前我国西部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也远远落后于西部城市地区,很大程度上与西部农村人力资本积聚机制不完善、积聚力很弱相关。人力资本积聚是促进西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西部农村人力资本积聚过程中,要构建起教育——学习机制、能力建设机制、医疗——保障机制、迁徙转移机制和政府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42.
甘肃女作家群的创作突出地显现了西北边陲的地域特色和多民族的绚丽色彩,同时,甘肃女作家群执着地探究西部女性现实人生的种种问题,对西部女性艰难的生存状态和复杂心态进行了充分描绘,呼应着全国女性文学发展的大潮.  相似文献   
43.
论清末川边垦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前程 《思想战线》2007,33(3):55-62
改变传统的“因俗而治”,实行边疆、内地一体化,是清末筹边奏疏的议题重心和政府治边“新政”的政策导向,大量档案文献证明,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首次将边疆的经济建设置于重要的位置。川边的移民垦殖,正是在此背景下,成为当局寻求川边治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4.
大湄公河次地区合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湄公河次地区(GMS)合作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相关国家及省区之间的地区性合作机制,是东南亚乃至东亚范围之内地区主义发展的一种表现。本文在简要介绍有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从国家和市场这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GMS的特点及其定位进行分析,然后重点讨论了GMS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文章认为,国家和市场的作用及其互动,直接决定和制约着GMS的性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5.
西部大开发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发展生态经济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6.
对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京津冀经济圈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崛起之后,正逐渐显现出将成为中国区域经济第三极的趋势,但在复杂多变的形势面前,挑战与机遇同在,困难与前景并存,如何摆脱困境,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现实和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47.
西方国家水务民营化方式主要有全面民营化、公私伙伴关系和法律禁止民营化三种。西方国家水务民营化差异成因可能有文化或社会上的解释、经济学和理性选择的解释和制度上的解释。这些解释可以通过引入变量进行模型分析,然后得出初步结论,即水务民营化与水务物质技术特征有关,与社会利益表达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48.
西方发达国家在开发落后地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不但重视运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进行调节,而且特别注意采取特殊的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的区域发展财税政策,依靠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办法加速对边远落后地区的开发,消除区域发展差异。作为借鉴,我国财税政策要适当调整,从而更好地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  相似文献   
49.
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对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模式选择都会有所不同和有所侧重。我国采用中央集权——地方分权混合体制的关系模式,从市场经济的内在特性、中央与地方的政府职能配合、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协调、集权制与分权制的优势互补来看,都具有深刻的合理性意义。  相似文献   
50.
邓小平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先进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小平是20世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杰出人物。他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中华文化有着深厚的情缘。一方面,他善于从民族文化中吸取有益的营养,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另一方面,他对民族文化传统的封建遗毒进行了无情的批判;此外,他以时代精神观照中华文化,博采各国文化之长,使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接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