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18篇
工人农民   54篇
世界政治   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39篇
中国共产党   89篇
中国政治   119篇
政治理论   35篇
综合类   1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在信息化进程中,我国面临多重数字鸿沟。其中,我国的城乡数字鸿沟具有“三农”问题的特殊背景。三农问题是造成城乡数字鸿沟的重要因素之一,数字鸿沟也制约了三农问题的解决。为防止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拉大,我国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综合措施治理城乡数字鸿沟。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对“三农”问题一贯予以高度重视,并重点对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作了系统论述。关于基本原则,他强调“四个必须”。关于基本思路,他强调应以大力发展农业为支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3.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是近年来农业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也是近年来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但研究者大都集中在种植业结构调整,农民负担过重等方面,本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针对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宏观性政策调整问题,即对农业基础地位的建设投资问题而引起农业生产成本升高,市场价格无竞争力,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农民难以增收.因此对存在的问题,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对策性研究.  相似文献   
4.
试论休闲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越来越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们应当对此高度重视 ,把休闲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大事来抓。休闲与社会进步、人类文明密切相关 ,建设健康、高尚的休闲文化是建设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 ,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社会稳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促进力量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一直是我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致力于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在探索中国农业发展进程的过程中,毛泽东形成了他的农业合作化思想。分析研究毛泽东的农业合作化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而且对于当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云南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世界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云南发展农业的优势突出,只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就能实现云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促进云南小康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7.
论都市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都市与都市经济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现象,都市农业又是都市产业结构中的重要内容。都市农业是对传统农业的超越和提升,其功能和作用都远远地超过了传统农业的影响,成为现代都市经济的重要方面。积极培育都市农业是现代都市经济发展的必要内容,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因此,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关注都市农业的发展就十分必要了。  相似文献   
8.
林文勋 《思想战线》2003,29(3):54-58
在研究中国经济史中的专卖制度与重农抑商政策时,不少学者将两者混为一谈,否定古代在实施专卖制度的同时也推行过重农抑商政策。其实,专卖制度与重农抑商的区别是极为明显的,二者既表现为实施动机上的不同,也表现为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的不同,两项政策长期并行不悖地推行和实施。学术界之所以出现片面的认识,一是忽视了对重农抑商要义的深刻理解,二是将重农抑商政策的内容看得过于宽泛。  相似文献   
9.
10.
Books received     
Since the early 2000s, the governments in ASEAN (the Association of South East Asian Nations) countries have developed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 (GAP) as public approaches to field-level quality assurance. Besides the primary goals of consumer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ssurance, these public GAP programs aim to support small-scale farmer inclusion in mainstream markets. This goal represents the antithesis of the prevailing trend that private GAP approaches have tightened integration with resourceful, large-scale producers in global value chain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mpatibility of the goals of safety assurance and social justice in a public GAP approach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ailand's Q-GAP between two local contexts of fruit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The research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ile the public GAP scheme could draw the participation of a broad cohort of local small-scale producers and serve to certify their production, its impact on changing producers' on-field practices and catalyzing their access to the global market through food safety assurance is limited. The binding factors include the lack of producers' understanding of the principles of the programme, limited additional economic merits for them, and the influence of extra-local market forces that stress economies of size and food quality rather than food safe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