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24篇
政治理论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跟车     
正闲暇间,得空回到曾经工作的学校,一辆大巴车突然从校门口缓缓驶过,不经意使我想起跟车的往事来。那是十七八年前的事了。那时,团场实行集中办学。我所在的团场南北直径五六十公里,南面离团部二十多公里,北面离团部也是二十多公里,连与连之间相互隔得又比较远,学生上下学极不方便,团里专门购置了两辆大客车,指派运输队的司机准时接送,一辆负责南面,一辆负责北面,为维护学生乘车安全,跟车也成了多数年轻教师的业余工作。这工作其实挺简单:上车前清点乘车学生人数,上车后协调乘车秩  相似文献   
12.
春联     
春节,徜徉在大街小巷,一副副大红春联看过来,带着春天的问候,带着节日的祝福,将我溶入新春佳节的喜庆氛围之中。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二十七八,父亲就忙着上街买回红纸、墨汁,然后请本家一位念过私塾、在小学当老师的远房四叔到家来写春联,父亲虽比四叔年长十多岁,却毕恭毕敬地为四叔牵纸,我趴在桌沿边睁大眼睛看着四叔一笔一画地走笔,却不敢出声。写完后就是贴春联,母亲忙里抽闲地用白面熬些浆糊,我站在板凳上,用一把刷子蘸上浆糊往门框上一刷,把春联贴上去,大门、内门都一一贴上,屋里屋外红红的一片,意味着红红的一年开始了。  相似文献   
13.
牛有成 《前线》2015,(4):118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28个字说明了12个月,表述了365天,相传了2000年,这就是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这么精确,为什么这么精练?因为它是大众的文化,是民族的智慧,是实践着的真理。它不仅规范了我们的行为,而且启迪了我们的思想。不可违背的自然规律。发展要讲  相似文献   
14.
正自小在湖北襄阳读书时,从书中就知道在家乡三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出现过伍子胥、诸葛亮等英雄豪杰,也出现过孟浩然、米芾等文豪大儒。少时的梦想,就是像这些家乡名人一样,做一个有抱负、有作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1989年3月,我参军来到贵州。无论是在偏远中队当文书、军械员、  相似文献   
15.
七八月份是济南高温多雨的季节,这个时节的蔬菜温室就像一个蒸笼,闷热无比,让人无法进入。但是,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果菜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侯丽霞却像"打了鸡血"似的那样精神,每天早晨早早钻进蔬菜温室,在地里一蹲就是一天,仔细查看番茄植株,精心选种、认真记载。这个季节是番茄调查采种的关键时期,侯丽霞说:"筛选育种材料和新品种,就像培育自己的孩子一样,要天天看,日日想,细心观察,及时记录,仔细比较。"烈日当空的夏季,陪伴她的除了汗水和泥巴,就是厚厚的蓝色工作服、球鞋、胶鞋和草帽。侯丽霞  相似文献   
16.
<正>罗卫平被认为是上海第一个向公众袒露病情的重度抑郁症公务员。前法官的身份让他的患病史被媒体放大,里面提到最多的一个缘由,是他受不了官场潜规则。但事实并非如此,他讲道:"潜规则只是一根稻草。"  相似文献   
17.
陈锡联印象     
<正>陈锡联是个传奇式人物。他七八岁就开始当长工,13岁担任儿童团团长,14岁参加鄂豫皖边区红军,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19岁任团政治委员,20岁任师长。要是做个对比的话,今天20岁的青年人还是偎依在父母身边的孩子,陈锡联这个年龄已经是一位战将了。  相似文献   
18.
大多数人的食谱中都离不开鸡蛋,但田园牧歌式的散养已远远无法满足人类对鸡蛋的巨大需求。农场主不得不把鸡蛋生产搬到了流水线上:母鸡从出生起便没了自由,七八只一群被塞进狭窄的笼子里,连扑腾翅膀的空间都没有,唯一的任务就是不停地下蛋,直到"蛋尽粮绝"被宰杀。在西方,人道主义者一直猛烈抨击这种规模化生产的现代养殖业,认为其为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以牺牲环境、剥夺动物福利和降低食品营养为代价。那么问题来了,食物的未来究竟在何方?  相似文献   
19.
<正>我家住在乐亭县新寨后兰坨村,1943年春节刚过的一个早晨,庄里人看到庄西大道上有一大趟胶底鞋脚印,从北向南走,大伙猜准是夜间来了八路军。听说,八路军的根据地远在延安,近在盘山,专门干打日本鬼子、汉奸,除暴安良、救穷人的好事……  相似文献   
20.
<正>在扶贫点工作时,因为需要维修村小学,便与七八位老乡到林场伐木。选定一棵树,轮番下锯,一会儿便将其放倒。问题来了,怎么抬回去?整棵抬,七八个人出力不均,走山路难免蹒跚磕绊。一位老乡说:"我们乡下有个说法,锯断的木头好抬!"于是,削枝留干,按所需尺寸锯成四截,分组扛抬,一起往回赶路。不到四个小时,四截木头整齐地码放在村小的操场上。锯断的木头好抬,恰在说明责任清晰的事情好办。"事无定分,则人人各诿其劳而万事废;物无定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