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2篇
法律   53篇
中国共产党   198篇
中国政治   191篇
政治理论   70篇
综合类   8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关于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在学界一直存有争鸣之音,为此我们需要回归马克思的文本,推敲马克思要表达的心意,借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把握其社会形态理论的精髓,为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汲取有益养分。  相似文献   
42.
从技术的角度,中国从未曾像今天一样离科技革命的前沿如此近过。然而,我们的信息化建设,从体制机制到社会文化再到人的思想观念,却离大数据时代所要求的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43.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既是党的十八大的主题,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总结.十八大报告指出:"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44.
贾高建 《新视野》2007,(1):54-56
社会转型是社会发展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要把这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还有待于从社会哲学的层次上进行必要的逻辑梳理和整合。而在这个层次上,有关社会形态理论研究的新的成果可以提供适宜的方法论手段。社会转型是以社会形态为基础的,对于各种不同意义的社会转型可以按照社会形态本身的不同视角去考察,从而纳入一种立体的逻辑框架。所谓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主要应从技术社会形态的视角加以把握,它应是社会形态本身的一种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45.
“十一五”期间沈阳将实施新的空间发展战略,在原有城市布局调整的基础上,对重点发展空间进行整合,重新规划出四大发展空间。从拓宽发展空间与实现“三大目标”的关系看,沈阳拓宽发展空间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6.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在中国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和创新。其具体表现为,构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执政党;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社会发展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政治、文化的上层建筑,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47.
张光成 《探索》2008,3(2):135-138
从中国革命产生的特点,到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社会结构,都可以发现它与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与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主流形态的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按照哪一种主义来构造的,它不是效法既有的社会形式,而是实事求是的结果,是中国现代化内在规律的反映.而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走出来的社会样态.是与既往的一切社会形态--包括原苏东社会主义形态都不相同的社会主义新形态,从社会形态上予以定位.它即是一个既不同于马克思的经典社会主义也不同于原苏东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总属之下的一个亚形态.  相似文献   
48.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一种后政治的社会形态。只有把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才能真正发挥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9.
单淮 《理论学刊》2002,(3):108-110
“李约瑟难题”是真而不是伪。“李约瑟难题”之解在于17世纪以后中国与欧洲在社会形态上的“非同态性”、中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形态对科学技术的低内在需求、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对知识分子以及对知识劳动价值社会认同的“缺失性”和满清统治者游牧民族的局囿性。  相似文献   
50.
红军长征在四川途经各种社会形态千差万别、宗教信仰和民族习俗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指引下,红军通过统一战线帮助少数民族建立政权和武装,不仅团结少数民族支援长征取得胜利,而且为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