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992篇 |
免费 | 144篇 |
国内免费 | 102篇 |
专业分类
各国政治 | 376篇 |
工人农民 | 329篇 |
世界政治 | 1968篇 |
外交国际关系 | 1422篇 |
法律 | 6330篇 |
中国共产党 | 8104篇 |
中国政治 | 11949篇 |
政治理论 | 3538篇 |
综合类 | 52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9篇 |
2023年 | 551篇 |
2022年 | 635篇 |
2021年 | 803篇 |
2020年 | 712篇 |
2019年 | 573篇 |
2018年 | 215篇 |
2017年 | 388篇 |
2016年 | 649篇 |
2015年 | 1187篇 |
2014年 | 3297篇 |
2013年 | 3382篇 |
2012年 | 3704篇 |
2011年 | 3683篇 |
2010年 | 3818篇 |
2009年 | 3298篇 |
2008年 | 3008篇 |
2007年 | 2162篇 |
2006年 | 1725篇 |
2005年 | 1314篇 |
2004年 | 930篇 |
2003年 | 755篇 |
2002年 | 902篇 |
2001年 | 780篇 |
2000年 | 488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21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11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武晟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4):104-107
对国际社会发展进行理性反思,必然要求我们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分析和研究当前的国际形势,也必然要求我们树立关于国际形势发展的新观点:发展越来越强烈地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意愿;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继续,将为全人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的继续,将是实现人类共同和平发展的促进力量;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将是实现全人类发展的最终物质决定力量。 相似文献
1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的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向就是回归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理论”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术理论流派之一,马克思主义对世界体系理论的形成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世界体系理论借鉴和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猛烈批判,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思想。分析马克思主义和世界体系理论之间的异同关系,是为了吸取世界体系理论的合理成分以资借鉴,也有助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对非政策:驱动力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非关系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期。为澄清西方的"资源驱动论",需从中国的国家特性、国家利益以及总体外交战略和思维等理解中国对非政策的驱动力。近年来中国对非政策的特点大致可归纳为机制化的建立、全方位发展以及重视软实力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对非外交中日益重视软实力的建设,就是"和平发展"和建立"和谐世界"外交新理念和新战略,以及树立一个"强大而可亲",绝非"强大但可畏"的中国形象的一种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04.
年仅14岁的武术学校学生周峰,因看黄色书刊和在网吧看黄色网络电影,思想中毒,竟然情难自禁,用邪恶的手段犯下了人生大错——强奸一个刚满18岁的女教师。 相似文献
105.
何建津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5,(11):60-63
开放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属性,也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社会哲学视野中的开放,是指由于人类社会历史从民族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而形成的、蕴涵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世界各国在社会各领域展开全面交往和联系的客观必然性要求。它既是对不同社会之间相互交往关系的反映,也是对社会内部结构发展状态的反映。开放战略是社会发展外部战略的现代形态。社会哲学要重视开放理论和开放战略研究。 相似文献
106.
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关系到千家万户切身利益的改革措施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在世界范围内,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都暴露出问题。改革养老保险体制,使民众老有所养,成为各国面临的一项艰巨挑战。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的终极意义就是要提高国民幸福总值:国民幸福总值的增加,一方面,要靠政府的善治来提供外在的条件、环境和空间,让和谐社会作为国民幸福的根基;另一方面,更要靠我们同民个体构建内心的和谐来获得。所谓内心的和谐(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人的主观感受对于外在世界的反映达到一种协调,表现为满意,进而产生和谐、愉悦的感觉。内心的和谐往往是物质与精神的协调统一,是国民个体主观感到的内在与外在的和谐。而若想构建内心的和谐,就必须在明确影响国民内心和谐的三大心理要素即个体的性格、认知、情感的基础上,调整好国民的心态,让国民正确看待社会,努力培养国民的健康人格,从而尽可能让国民拥有更多的幸福。其具体构建内心和谐的途径有三点。 相似文献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