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3篇
法律   16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谢东闵,字求生,谢求公是晚年人们对他的尊称。1908年1月25日,谢东闵出生于台湾省彰化县(祖籍福建漳浦)9岁入学,18岁台中一中毕业后只身前往上海考人东吴大学法学院,一年后转人广州中山大学法学院政治系,  相似文献   
32.
林海 《江淮法治》2014,(16):14-15
正作为中国第一位受聘于哈佛的教授,吴经熊曾起草《中华民国宪法第一草案》,并打上"吴氏宪草"的烙印。用他的自传《超越东西方》来评价他的一生,或许并不为过1899年3月28日,吴经熊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曾是徐志摩中学同窗的吴经熊,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东吴大学法科。而后,吴经熊远赴美国密歇根大学法学院留学。22岁那年,他获得密歇根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不满30岁时,回国任教  相似文献   
33.
求知路上的共同追求费孝通1910年11月生于江苏吴江。读中学时,他立志当文人,后想当医生,1928年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读了一年后,他觉得人们最痛苦的不是疾病,而是来自社会所造成的贫穷,要治病人,先得治社会。于是他改学社会学,1930年转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吴文藻教授。  相似文献   
34.
陈星 《两岸关系》2012,(3):22-23
3月15日,第十届两岸关系研讨会在云南腾冲举行。民进党发言人、台湾东吴大学副教授罗致政和民进党前“中国事务部”主任、警察大学副教授董立文,原陈水扁办公室主任陈淞山等3名绿营学者参会,受到媒体的关注。图为罗致政接受媒体采访。  相似文献   
35.
<正>林语堂(1895一1976)上世纪在东吴大学法学院教英文课的时候,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望眼欲穿。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里的东西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弄得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相似文献   
36.
孟醒 《党史博览》2013,(2):25-26
杨公素原为杨度与徐粲楞所育之子,他前面有两个姐姐:大姐杨云慧、二姐杨云碧。1932年已在苏州东吴大学读书的杨公素,因与母亲就生活费一事发生争执,负气离家出走后不知所终。1941年,杨公素的东吴大学同学好友佘贻泽,为了掩护自己从事革命活动的真实身份,就用了杨公素这个名字,并以此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其后,杨公素之名便一直沿用下来。  相似文献   
37.
肖杨 《两岸关系》2010,(4):39-40
日前,国民党进行"府"、"院"、党发言人人事大调整,原"新闻局长"苏俊宾转任国民党文传会主委,前"马萧竞选团队发言人"、"中央社"副社长罗志强转任台湾当局发言人,东吴大学副教授江启臣出任行政主管部门"新闻局长"。其中苏俊宾和罗志强由于都曾在马英九竞选台湾地区领导人期间担任发言人而为民众熟知,只有江启臣是学者从政的"新人",因此其"战斗力"如何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38.
以比较法教育作为办学方针的东吴大学法学院,在近代中国法律教育史中享有很高的地位,历来为学界关注。但至今的研究都没有注意到该校在比较法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例如教员的缺课、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诟病、比较法课程数量的锐减等,这些现象实际是西方法律教育移植后逐渐本土化过程的反映,也是中央与地方教育自主权博弈的结果。比较法课程重要性的降低,教育部及司法院对法学院发展的限制,兼职教员微薄的薪资,都对比较法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解析东吴大学法学院比较法教育发生转变的原因,为反思民国法律教育的得失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