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33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各国政治   109篇
工人农民   60篇
世界政治   16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5篇
法律   1486篇
中国共产党   2148篇
中国政治   3065篇
政治理论   725篇
综合类   1210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258篇
  2022年   296篇
  2021年   264篇
  2020年   325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60篇
  2017年   95篇
  2016年   207篇
  2015年   448篇
  2014年   1235篇
  2013年   733篇
  2012年   674篇
  2011年   669篇
  2010年   625篇
  2009年   550篇
  2008年   566篇
  2007年   438篇
  2006年   423篇
  2005年   281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32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张志平 《世纪桥》2008,(6):31-31,45
“大学之道”本质上是一种个人与社会、个体“内圣一外王”的和谐伦理精神。它的当代价值就是让我们在科学发达的现代,重新反思现代性,重新认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运用生态观点,实现“自然一人一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72.
伊金霍洛旗,汉语意为“圣主的陵园”,总面积5600平方公里,辖7个镇,总人口 14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蒙、满、回、朝鲜、瑶等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初识鄂尔多斯高原南部的伊金霍洛,是在2006新年钟声刚刚敲过的时候。踏进这片古老的土地,让我们不禁感叹造物主的神奇。这里有博大雄浑、金碧辉煌的成吉思汗陵园;有乌金滚滚、车水马龙的矿区;有浩瀚无垠、水草肥美的牧区;有亩产千斤、鱼米并收的农区; 有星罗棋布、产鱼出碱的大漠湖泊;有绿荫如盖、流彩飞翠的人工森林。然而,最让我们感兴趣的,却是伊金霍洛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973.
当下,无论在政府还是民间的语境中,“和谐”都是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词语。这种契合反映了一个十分喜人的事实:民众和政府的价值追求正在趋向一致。“和谐”原本是一个美学概念,我国传统美学自来  相似文献   
974.
辛弃疾词引用陶渊明诗较多,有人提出辛陶之间有回归、酒、重视友情三个“契合点”,并认为出仕与归隐的矛盾在辛陶身上都表现得很清楚,认为辛是战士与隐士的统一。本文认为辛陶之间大相径庭。辛陶的经历与思想、性格特点以及待人处世的态度和方式均返异,陶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自动地辞官归稳,归隐后心境基本上是宁静、淡泊的;而辛则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被迫地罢官退居,退居后始终心系复土大业,心境是愤激、痛苦的。文章具体分析了辛在“三仕三已”过程中处境、心境的变化及表现,并联系涉及陶的重要作品,论证了辛陶并不具有什么“回归”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975.
可燃性气体微量泄漏,不及时发现处埋,会造成燃烧、爆炸、中毒、严重危及环境卫生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对微量泄漏气体检测装置的特点、各技术要点和影响因素作了说明,并对几种微量泄漏范围和泄漏量的计算方法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976.
活动背景在学校,少数学生考试作弊,言行不一,欺骗他人等失信现象时有发生。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引导学生求真、诚信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之一。根据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学校在3~6年级开展“诚信”教育演讲比赛活动。活动目的通过活动开展,培养学生诚实待人,以真诚的言行对待他人,关心他人,乐于助人;进一步增强学生诚信意识,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从小立志作讲诚信、讲道德的人。活动时间1.3~4年级4月4日下午14:00在五楼阶…  相似文献   
977.
论元杂剧悲剧的中和之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杂剧悲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中“中和”的审美特征。在保持悲剧冲突的严肃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喜衬悲,寓哭于笑,情节结构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使审美感情保持在参差统一的中和状态中;以象征性的圆合模式,在“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之后,象征性地加上一条“亮色的尾巴”,减轻或抑制人们精神上的恐惧和极度哀伤,使悲剧结局带有审美感情上的中和性。达到儒家诗教所倡导的“哀而不伤”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978.
朱自清先生从“偏重俗人或常人”即“近于人民”的“现代的立场”这一高度提出了“雅俗共赏”的美学观点。“所谓现代的立场.按我的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近于人民的立场。书中各篇论文都在朝着这个方向说话。《论雅俗共赏》放在第一篇,并且用作书名,用意也在此。”接着,朱自清具体阐释了“雅俗共赏”的基本内容。“从前论人物,论诗文,常用雅俗两个词来分别。有所谓雅致,有所谓俗气。雅该原是都雅,都是城市,这个雅就是成都人说的‘苏气’。俗该原是鄙俗,鄙是乡野,  相似文献   
979.
论商品价值的潜在源和现实源及知识积累的乘数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理论课题。本文根据商品经济发展的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把形成商品价值的源泉区分为现实源与潜在源两个层次。前者坚持了科学的“一元论”,即认定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后者又如实地承认了“多元论”,即认为多种非劳动因素对同一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大小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积累在价值形成和增值中的巨大作用,作了新颖的分析。最后,阐明了确立价值二层源泉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80.
苏格拉底、柏拉图提出“人是什么?”奥古斯丁提出“我是谁?”这是西方古典人文精神的两个基本问题。古希腊人对“人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把理性提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奥古斯丁所问“我是谁?”使人脱离了自然秩序,把自己放在上帝面前。人为自己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即人与上帝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爱的关系,爱即信。中世纪基督教对于“我是谁”的回答,把信仰提到了首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