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9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正>四书五经,开篇便是《中庸》。朱子在《中庸章句·序》中说到,《中庸》"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我认为中庸并非人们所普遍理解的中立、平庸。它的主旨  相似文献   
12.
汪荣 《求索》2007,(11):144-146
儒家所倡导的中庸思想,作为一种世界观和伦理道德标准,不仅指导人们为人处世不偏激,不保守、持中而立、中道而行。坚持“中”的价值取向,而且它还成为我国传统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种解决各种社会矛盾的有效手段。它为我国传统法文化中的无讼思想、礼法结合、刑罚用中、抑强扶弱、追求和谐的精神贯注了新的活力和方法论视阈,使传统法文化充满了浓厚的伦理色彩与和谐精神,在古代的立法、司法中形成了仁道与中道的和合,促进了儒家法思想与我国传统法文化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俊超 《学理论》2013,(21):242-243
中国传统文化瑰宝《中庸》经过漫长的时间验证,其中蕴含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方面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认真总结和学习这些经验对于当前改善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赛男 《前沿》2012,(14):57-58
中国传统的政治、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后世的社会发展和人类自我体认发挥着深远的影响.中庸思想的哲学意义肇始于古代的黄老哲学,政治意义肇始于舜之时代.中庸思想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是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思想.作为绵延久远的传统意识形态,中庸思想对当今的思政教育也起着巨大的作用.本文拟从中庸思想的理论内涵以及中庸思想对于当今思政教育的意义的向度对问题展开分析.  相似文献   
15.
宋宗信     
《黄埔》2012,(5):37
宋宗信,男,1929年8月出生于沈阳,83岁,山东金山人。1948年报考陆军官校二十三期一总队工兵科。1949年12月在四川郫县起义,改编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兵团,1950年10月复员。  相似文献   
16.
金开诚在2006年11月2日的《光明日报》上撰文《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及其古为今用》说,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复杂,其中有四个思想最为重要,也最有概括性。这就是:1.作为基本哲理的阴阳五行思想;2.解释大自然与人类社会关系的天人统一思想;3.指导解决社会问题的中和中庸思想;4.指导如何对待自身的修身克己思想。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9,(10)
中庸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是古代儒家重要的"孔门心法",更是儒家心性修养与伦理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本文从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庸思想中提炼出"过犹不及,强调适度;执两用中,强调整体;权宜时中,强调时中;和而不同,强调和谐"的方法论原则,对于现代人修养心身,合理对待人、自然、社会、国家关系,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具有重要意义,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赵宝新  肖立新 《前沿》2012,(21):136-137
孔子的和谐社会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儒家思想中集中体现的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理想蓝图,以“礼用和贵”为格局构建,以“仁爱孝悌”为人性基础,以“德政教化”为治国方略,以“修己忠恕”为人格根本,以“中庸致和”为方法原则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孔子完整的和谐社会思想体系.在这一思想体系中“中庸”思想堪称实现和谐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蒲建彬 《理论探讨》2007,3(2):170-171
中庸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庸之道是儒家崇尚的道德最高层次,是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领导工作既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因此领导决策的过程中,正确理解中庸思想的丰富内涵和运用中庸思想的内在哲理,是关系领导工作成败和组织经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锋 《重庆行政》2014,(4):107-109
正为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2006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希望到2020年,中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1]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可见创新对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5000年的历史文化养育了民族创新精神,推动了民族进步和发展;但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精华与糟粕并存,我们应该承认并正视历史文化对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