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8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9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9篇
世界政治   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104篇
中国共产党   224篇
中国政治   567篇
政治理论   151篇
综合类   2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99篇
  2011年   120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8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83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46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朱晓军 《理论学刊》2005,(7):114-116
实践美学对主体性的强调,是美学研究的一大理论收获,也在文艺创作和审美实践中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但是,主体论哲学背后理性独断论的理论误区,使实践美学面临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矛盾和局限。后实践美学关注主体间性在审美活动中的本体地位,既为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又沟通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从而拓展了美学理论的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202.
中国电影的诗意美学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电影在发展中,形成了具有东方意境美学特征的诗意电影形态。诗意电影的特征是:散点透视的镜头语言、抒情言志的表意方法、情景交融的意境营造以及散文化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203.
明代前期的开放与进取,确保了丝路畅通,后期由于消极保守中西交往逐渐疏远,经济文化一体化交流随之阻隔。  相似文献   
204.
胡健 《思想战线》2004,30(2):57-61
试图调和传统美学与分析美学的矛盾,调和艺术习俗与现代艺术的矛盾,来为艺术寻找一个基本底线,是迪基艺术习俗论的主要意图。重实证描述,轻人文探究,使迪基艺术习俗论显得矛盾重重。  相似文献   
205.
皮小卉 《新东方》2007,(4):53-56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组成部分,它深深地根植于文化现实之中。数字是表示数目的文字,它除了表示事物的数量或次序之外,还广泛应用于成语或词组中,作为夸张或比喻的修辞手段,使语言凝炼、生动、生辉添色,达到言简意赅,渲染气氛的效果。数字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体现出的不同或是相似的意义和作用,反映出两种不同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06.
本文以鲜明的观点,条分缕析的论述和丰富翔实的论据,对“和谐”这一概念从最初纯粹的美学观念发展演变成为一种崇高的社会理想的过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当前实现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7.
中西治学方式之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星亮 《思想战线》2003,29(1):90-97
中西治学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在处理“学” (基础理论研究 )与“术” (应用研究 )关系时有所不同。西方的“学”与“术”是两种不同的层次 ,两者分工明确 ,而且紧密结合。而中国则“学”、“术”不分或有“术”无“学”。二是在对待“博”与“专”的关系时有差异。西方学者大多“先专后博” ,即先进入某一个领域 ,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做出成果后再扩大知识面。中国传统的学者多为“先博后专” ,即先打好扎实的基础 ,掌握广博的知识 ,然后再进入某一个专业领域进行研究。三是研究的注重点不同 ,即“点”与“面”的差异。所谓“点” ,即研究的视角集中在社会或文化的某一要素或某一主题 ;所谓“面” ,即研究的视角大多是一个专题或一个领域。西方学术注重“点” ,而中国学术强调“面”。  相似文献   
208.
在新的历史时期 ,美学作为与实践紧密相连的学科 ,自然也会有相应的新发展 ,具体表现在 :强制体系的解构和中心的消失 ,后现代异军突起 ;超越东西方双重局限 ,在新系统中发挥新功能 ;语言学转向使美学研究更切近艺术 ;科技进步要求美学作出相应的回应。以上各点综合作用 ,从而使中国当代美学显现出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9.
在特定的近代中西交往时期里,参与交往的主体的“法律”概念的使用,不可避免地是“策略”性、“目的”性的,而非“一般语言化”的。在这一特定时期里,交往中的“法律”概念的涵义表达是具体语境化的、而非“中西对立”化的。在区分“法律”概念的“感性使用”和“探讨使用”的条件下,这一时期的“法律”概念使用,从某种角度暗示着从近代演化而来的现代及当代法律话语实践本身的相对自主的发展道路,在和近现代政治经济相互纠缠的过程中,甚至在融入近现代政治经济的过程中,中国近现代法律实践反而在一些基本方面依然可以是“独立”的。于是,发现一个认识历史的“法律行动者”的视角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10.
常存恐惧     
吴若增 《人民公安》2006,(21):58-59
若干年前,拜读过朱光潜先生的一本美学大作。在这本大作中,他用了许多篇幅论述“恐惧”,认为“恐惧”乃是人的七情六欲之中最为基本的情感,于人生的意义最大,因此尤须关注。记得当时读了,还觉得他有点儿小题大做,及至渐渐年长,所见所闻累积,才发现这个“恐惧”的意义实在是太大太大了!据报载,某国有一个小男孩儿,六岁。奇怪的是,他天生就没有能够感受痛苦的神经,因此,无论是开水烫,刀子砍,还是脑袋破了鲜血直流,胳膊断了在袖口那里耷拉着……他都没有感觉,更不觉疼痛。记得我读到这里,新奇之外,还觉得这有多好,一辈子不知道疼痛不知道痛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