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世界政治   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8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18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梁牛 《八桂侨刊》2004,(1):50-51
丰子恺(公元1898--1975年)浙江省崇德县(今桐乡县)人,是中外名闻遐迩的散文作家、漫画家、和艺术教育家,浙江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22.
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一天早晨,丰子恺翻开上海的《新闻报》,一篇题为《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文章赫然人目。他不禁大吃一惊,心想:自己素来与人无冤无仇,何以对他这样破口大骂?因而怒不可遏。待他看完全文,却发出了会心的微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23.
春雨     
丰子恺先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兼画家。他说国人有三方面的基本功:一是筷子功夫,二为嗑瓜子功夫,三属吹纸煤功夫。在这“三功”中,唯吹纸煤的事儿今人比较陌生了。笔不才,没赶上拿“三字经”当教科书念的时代,但对吹纸煤这种事在小时候还是见过的。那时因为火柴缺乏,许多人家都把草纸卷成一根细棒,用它去点火生炉子、烧锅灶。男人们则用它点旱烟。  相似文献   
24.
1947年秋,丰子恺在杭州请牙医拔除了口中的病牙。按照医嘱,拔牙期间不得饮酒。这却使丰子恺万分痛苦。因为当时丰子恺的酒瘾已经很大。他在《拔牙记》中表白:“我的晚酌不曾间断过。尤其是回到杭州,花雕远胜于渝酒,我的晚酌也调整,由十两涨到一斤(当时一斤为十六两)”怎么办呢?后来,丰子恺终于想出了一个偷吃酒的办法:用一根服药用的橡皮头的玻璃管,吸几滴酒,注射到喉头,然后直吞下肚。这样酒液不会碰触拔牙后留下的创口,又能暂过过酒瘾。虽不够滋味,也聊胜于无。  相似文献   
25.
我的书法缘     
姬学友 《海内与海外》2014,(6):67+66-66
正现代散文家、艺术家丰子恺先生有一个观点,大千世界万事万物的聚散关联,都是由于偶然的机缘。我近来常想,我的业余习字,不也是一种偶然的机缘么?虽然平日里好信手涂鸦,也曾有人说我写字还不算太差。但当1986年10月,一位偶然看见我写教案的朋友、于书法早有成就的朱彦民兄对我说,我的字可以参加比赛时,我还是吃了一惊,因为我压根没敢想我的字还能参加比赛。亏了他热心的催促,我绞尽脑汁、点灯熬油写坏了几十张纸,才勉强挑出  相似文献   
26.
闲来读书,读到丰子恺的代表作《渐》,不得不感叹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洞察力.作者在文中说,世界万事万物无不处于渐变中,萌芽的春“渐渐”变成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渐渐”变成枯寂的冬,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巨富的纨绔子弟“渐渐”变成贫者,游手好闲的无赖“渐渐”变成偷儿……但遗憾的是,由于这种变化是一年一年地、一月一月地、一日一日地、一时一时地、一秒一秒地渐进,人们就像从极长极缓的坡上走下来,却浑然不觉递降的痕迹.  相似文献   
27.
海田 《世纪风采》2007,(10):42-44
丰子恺是我国现代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1898年11月9日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丰子恺从小就对线条和色彩敏感,那本为他启蒙的《千家诗》里的黑白人物被他用染料涂成彩色,。他描摹人物画谱,给同学画,给乡亲们画,甚至受私塾先生之命为学校画孔子像供人瞻仰,被人们叫做“小画家”。线条和色彩的魅力被他发现,并自此终生吸引着他。  相似文献   
28.
丰子恺说丰一次,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在轮船上遇见一个钱庄商人问他的姓名。丰子恺答:姓丰。钱庄商人纳闷地问:什么风?丰子恺解释道:咸丰皇帝的‘丰’。钱庄商人不解。因为年代相去甚远,商人也  相似文献   
29.
吴继金 《传承》2008,(17):17-19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大师。漫画虽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但"漫画"一词在我国起用是从1925年的《子恺漫画》开始的。1938年6月,丰子恺率全家从长沙来到广西桂林,曾在桂林  相似文献   
30.
李庆雯 《前沿》2010,(18):153-156
丰子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相当富有“个性”的散文家、艺术家。从30年代初,他就陆续出版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子恺近作散文选》等散文集。他的散文,以酣畅流利的文笔、自然朴素的语言、清新爽口的意蕴而在中国散文史上独树一帜。即使在颠沛流离的抗战逃难生涯中,他也只是在艺术的圈子里窥视炮火的飞溅,寻求仁爱的种子。本文就是通过对丰子恺在抗战期间的散文创作略作分析,从而揭示出在他的抗战散文中始终都抹不去的趣味性、“绝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