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10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46篇
各国政治   77篇
工人农民   17篇
世界政治   3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0篇
法律   280篇
中国共产党   2286篇
中国政治   1850篇
政治理论   1059篇
综合类   863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49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86篇
  2020年   218篇
  2019年   178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50篇
  2016年   185篇
  2015年   322篇
  2014年   637篇
  2013年   538篇
  2012年   586篇
  2011年   520篇
  2010年   551篇
  2009年   489篇
  2008年   530篇
  2007年   385篇
  2006年   271篇
  2005年   207篇
  2004年   154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124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林彬 《唯实》2006,(11):6-9
冷战结束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并未终结,反而以更加隐蔽的形式出现并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美国19世纪的“天定命运”和边疆学说、20世纪60年代的现代化理论和70年代以来盛行的全球化理论,作为三种典型的非正式意识形态,其隐蔽性和欺骗性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52.
李刚 《八桂侨刊》2003,(2):10-10
美国不断地要求“他国”民主和人权,但自己国内的争取人权运动却从来也没有停歇过。  相似文献   
53.
现代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其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也逐渐发展,但容易滥用怀疑和批判,从而出现认识上的偏颇。这种案例在教育工作中比较常见,带有普遍性。遇到这类情况怎么办?本文通过对一次文综沙龙活动案例的追述,对学生认识中的几个问题及时纠正澄清,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正确分析评价,并对如何有效地开展思想教育活动进行了反思,体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机智和用心,值得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54.
监狱文化是监狱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本监狱特色的思想、意识、观念等意识形态和行为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物质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55.
胡其加 《前进》2005,(5):21-23
江泽民同志曾经告诫我们,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社会舆论多元化就是我们党执政面临的挑战和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56.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与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趋紧密,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环境的变化,更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我们的方方面面。作为地方党委和政府的耳目喉舌的各级地方党报,办好国际新闻版这扇立足本地而瞭望世界、认识世界的窗口,不仅是正确宣传党和国家外交政策、引导读者正确观察与分析国际形势而发挥其地方主流媒体作用的职责必要,也是顺应媒体新闻竞争的客观必要。  相似文献   
57.
余科杰 《新视野》2007,1(5):83-86
文章首先分析了政党意识形态的定义和特征,指出政党意识形态是为政党及其所代表的阶级进行辩护的思想意识,是政党对周围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政党意识形态的结构层次,指出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都属于意识形态内容和层次比较丰富和完整的政党;文章最后分析了政党意识形态的六大功能,指出只有保持政党意识形态的与时俱进,才能充分发挥政党意识形态的导向和凝聚功能,否则,僵化、教条和守旧只能阻止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58.
59.
1949年大军进城,全国青年学生唱起《延安颂》——“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延安在全国青年心目中既神秘又圣洁,令他们无限向往,心醉神迷。1949年以后,“延安出身”成为新社会的入门券,“延安一代”成为新中国知识界的主导群体,他们在将马克思主义带进城的同时,也成为红色意识形态的掌门人。  相似文献   
60.
冯希莹 《前沿》2010,(21):114-116
为了使党和政府更全面的了解社情民意,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突发性的、呈现出激化态势的热点事件,更要关注常态的,反映社会本质的主流社会舆情。本文阐述了辨别主流社会舆情的主要因素,当前我国主流社会舆情的最基本特征,并对主流社会舆情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学理分析,最后提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主流社会舆情工作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