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95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73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402篇
中国共产党   232篇
中国政治   455篇
政治理论   139篇
综合类   52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212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76篇
  2010年   218篇
  2009年   214篇
  2008年   220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49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75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81.
梁爱平 《学理论》2015,(1):26-27
探索"现实人"的困境与出路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研究的主题之一,也是理解马克思"自由全面发展"的真实含义的重要环节。本文以《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核心,阐述了马克思对"现实人"困境的思考以及对"现实人"出路的探索,马克思通过分析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及德国古典哲学探寻"现实人"的出路,最后找到的解决方案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82.
为了探究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的人口学变量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自编的《研究生个人基本情况调查表》和《主观幸福感问卷》,对湖南省四所高校的400名在读研究生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家庭经济状况及是否担任班干部的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的部分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研究生在主观幸福感及三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83.
自网络在中国迅速发展以来,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诱惑和罪恶。据统计,我院在2008年共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73件,涉案人员达118人,除犯寻衅滋事、盗窃、抢劫及抢夺等暴力犯罪外,与网络有关的犯罪占总结案数的78.2%。在我院近期审理的一起丁某故意杀人案件中,被告人丁某犯罪时刚满15周岁,在审理过程中,  相似文献   
984.
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在司法实践中界限模糊,为正确加以区分,本文通过分析两者容易混淆的几种状态及形成原因,总结出客观行为分析法、动机诱发源分析法、认识因素分析法,并结合几种加害行为加以具体分析,希望能对司法实践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985.
共同危险行为,又称准共同侵权行为,一直以来是学术界颇受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理论更是众说纷纭。本文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梳理关于共同危险行为要件的各学说,对共同危险行为的要件构成方面存在的若干争议问题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86.
罪过是犯罪的主观要件,在现代刑法中更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罪过中,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便是如何理解和认识间接故意,本文立足于现行刑法的规定,在分析间接故意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自己对间接故意概念的认识。  相似文献   
987.
我国民法理论认为.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有四个: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的存在;因果关系的存在;主观过错。实践中判断一般侵权行为是否成立。也以此四点为标准.缺其一则不构成侵权。但是上述要件在适用于知识产权侵权时,却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有人主张知识产权侵权判断应严格依照上述四点。有人则基于知识产权的特殊性.提出应具体分析。争论的主要之点在于:损害后果和过错是否是知识产权侵权构成的必需要件。  相似文献   
988.
规范学视野中预备行为可罚性的反思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艳东 《现代法学》2005,27(1):76-82
原则上处罚预备行为反映了刑罚权在发动时间上的过早提前,仅通过总则的规定处罚缺乏实行行为的预备犯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导致了事实上的主观归罪。为克服这些矛盾,应当把危险性大的与实行行为没有本质界限的预备行为作为未遂犯对待,在分则中对威胁重大法益的与实行行为脱离的纯粹预备行为单独规定构成要件和法定刑。  相似文献   
989.
一、教学自我效能感的概念自我效能感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来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一成就行为能力的主观判断和推测。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日常的社会活动中会充满自信和决心,这样他们就会在很多时候能较好地发挥其潜能而获得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就会表现出自卑和不积极,不能很好地发挥自身水平,他们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会减少。由于自我效能感和人们的成就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要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自我效能感。教学自我效能感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自己成功完成教…  相似文献   
990.
在犯罪故意中 ,行为人认识因素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意志因素的制约而体现出来 ,认识因素的内容应是犯罪客观要件的事实 ,认识因素的程度包括必然和可能两种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