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0篇
  免费   33篇
各国政治   24篇
工人农民   36篇
世界政治   8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2篇
法律   1455篇
中国共产党   418篇
中国政治   720篇
政治理论   139篇
综合类   40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242篇
  2013年   205篇
  2012年   232篇
  2011年   296篇
  2010年   281篇
  2009年   270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201篇
  2006年   174篇
  2005年   125篇
  2004年   122篇
  2003年   164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169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虞云国 《廉政瞭望》2014,(23):54-54
同穴窗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这是唐代诗人元稹悼念亡妻的《遣悲怀》一组诗,选编《唐诗三百首》的孙洙甚至以为:“古今悼亡诗充栋,终无出此三首范围者”。  相似文献   
72.
张诺 《政府法制》2012,(29):28-28
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记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  相似文献   
73.
74.
梁丹妮 《法商研究》2012,(2):98-103
外国投资者援引国际投资条约最惠国待遇条款要求适用第三方条约争端解决条款的情形在实践中屡见不鲜。国际投资争端仲裁个案仲裁庭对最惠国待遇条款能否扩及争议解决事项的问题看法不一,而理论界亦存在激烈争论,并直接导致新近国际投资条约对最惠国待遇条款的适用范围作出明确限定。近期我国首次被外国投资者诉至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其中最惠国待遇条款的适用范围必将是我国应对的首个重大问题。我国未来缔约实践中应当对该条款的适用范围作出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75.
司法机关适用分案起诉制度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不规范性。司法解释没有对不当分案起诉的程序救济规定。对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有必要明确案件"重大、疑难、复杂"、"可能提起附带民事诉讼"都不应直接作为并案起诉的理由。法院对检察机关的不当分案起诉具有审查和决定程序的权力;被告人在获得程序告知的基础上,对不当分案审理享有申请救济的权利。被告人在审前作出的程序选择具有一定的诉讼效力。  相似文献   
76.
温纯 《法制与社会》2012,(12):125-126
如何解决渎职侵权案件线索匮乏这一难题已成了反渎职侵权检察部门的当务之急。本文在充分分析造成渎职犯罪"发现难"的原因的基础上,结合笔者所在基层检察院的工作实际,提出了从""前案""挖掘渎职犯罪及从受委托从事公务人员群体中挖掘渎职犯罪两种拓宽案源渠道的方法,以期有助于促进我市反渎职侵权工作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77.
78.
全国首例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即环保组织诉国土局案带给我们诸多启发,通过对案件的分析,我们发现本案的受理并没有明确的《行政诉讼法》依据,在宪法和行政诉讼法立法目的层面对《行政诉讼法》实际确立的以保护私益为核心的功能模式加以反思后,应当借鉴德国与我国台湾的经验,修改行政诉讼法,为公益诉讼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同时在行政实体法上明确起诉的诸多要件,在构建中国式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征程中迈出踏实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79.
小迳听诗     
沿汀江水口南行,沿路山峦相接、青松葱郁,约行二三里,绿荫丛中现出青瓦黄墙,袅袅炊烟伴和着欢声笑语,画出一幅山居胜景。向导说:这就是小迳村。  相似文献   
80.
孙玉茜 《求索》2013,(9):78-80
《诗》是西周礼乐制度的文学载体。作为儒家修身养性的经典教材,《诗》对礼的道德承载起于孔子。孔子是周礼的坚决维护者,他对《诗》的阐释一方面基于其“发乎于情”的文学特质,另一方面则基于《诗》中所蕴含的周礼精神。孔子在与弟子授诗、论诗的过程中,将《诗》之情自觉地引向“礼”之情,即通过对诗情的体味升华到对人的内在道德修养的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不仅开启了中国《诗》学阐释的先河,同时也打开了两汉《诗》学礼化之通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