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136篇
中国共产党   337篇
中国政治   513篇
政治理论   59篇
综合类   10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77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82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乡镇改革是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一轮乡镇改革尚在推进中,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探索上都仍有不断深化的必要。  相似文献   
102.
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是什么,人大代表就关注什么,这是作为农业大乡的来安县独山乡的县、乡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一项准则。今年以来,该乡人大主席认真组织开展代表活动,发挥代表作用,较好地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  相似文献   
103.
“各位选民代表,我叫严文富,担任县乡人大代表已经连续三届,下面我就任职几年来的工作情况向大家汇报如下,恳请各位给予评议、监督、批评和指正……”  相似文献   
1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首次纳入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这是我们党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生动体现.在广大农村,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就必须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确立恰当的乡村关系.  相似文献   
105.
光荣亭坐落在“青山凝碧曾是血.绿水流辉应为魂”的上杭才溪圩坪河畔。 享誉“九军十八师”的“将军之乡”才溪,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亲自培育的中央苏区模范乡。从1930年起到1933年11月,毛泽东曾三次到才溪,在那里开展社会调查,写下了光辉的《才溪乡调查》,高度赞扬了才溪人民踊跃参加红军的革命热情。后来毛泽东又在拿国工农代表大会的报告中称赞说:  相似文献   
106.
思想前沿     
"学而优则仕"还是"士志于道""学而优则仕"的道路不可能造就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知识分子。现实的政治关系、政治斗争会成为知识分子阶层思想、言行的唯一准绳。知识分子阶层的生存、发展由政治依附到人身依附,丧失思想的独立和客观理性的批判就是一种必然的结果。而"士志于道"表明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思想独立和对社会的理性批  相似文献   
107.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成为破解“三农”难题、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紧紧抓住机遇,冲破体制障碍,突破发展瓶颈,从根本上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牵动着人大代表的心。  相似文献   
108.
《学习月刊》2010,(14):96-97
当阳市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县(市)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市。近几年来.我们紧紧抓住国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总社“新网”工程建设的契机,立足实际,面向农村,顺应市场,开拓创新,依托现有存量资产,从培育龙头企业人手.加大网络建设力度,着力夯实基层基础.成功打破过去经营网络萎缩。  相似文献   
109.
目前,县、乡人大代表在想什么?有什么意见和要求?最近。某县组织了一次“走访县、乡人大代表”活动。这些基层人大代表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归纳起来,他们主要有以下十盼:  相似文献   
110.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来华所引发的知识汇通,是中西文明互鉴的客观需求和重要表现。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形成了三种知识汇通模式:“中学为本”“西学为本”和“中西学并举”。它们分别以“西学东源”“中学西源”和“中西学异源”学说为理论依据,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发挥了主流作用。在中西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下,如何将中西知识实现恰如其分的对接,仍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明末清初以来形成的三种中西知识汇通模式或可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