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9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中国的古代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皇帝掌握政情、社情、军情、民情主要靠的是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其中以朝臣的奏事所占比重最大.  相似文献   
12.
昆有 《人事天地》2007,(12):14-16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 永乐十年(1412年),于谦的文学才华在钱塘一带已极有声誉,得晋钱塘县儒学生员(秀才),“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常以唐陆贽的奏疏为范本,研究古今治乱兴衰的道理。永乐十九年(1421年),中进士。他本来为会试第一名.因“策语伤时”被置三甲第九十二名。  相似文献   
13.
苏瑗 《政策瞭望》2009,(8):56-56
杭州西湖有甲天下之美,有一首诗是这样赞美的:"赖有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诗中的"岳于"指的是岳飞和于谦,意思是说,因为在西湖埋葬了这两位英雄,西湖才显得如此美。可见,人的美名是可以与美景永存的。  相似文献   
14.
廉政格言     
于谦字廷益,明洪武年间生于钱塘,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官至巡抚、兵部侍郎、兵部尚书。他为官正直无私,保卫北京战役胜利后,朝廷论功行赏,欲加封他为少保。于谦坚辞不受,他说:“京郊多垒,卿大夫之耻也,敢邀功请赏?”有个将军为讨好他,向皇帝推荐他的儿子为副千户(千户为一所的长官,统兵1120人)。  相似文献   
15.
16.
人们经常用"两袖清风"一词来比喻为官廉洁。关于这一成语的出典,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出自于明代廉吏于谦的《入京》诗:"绢帕蘑菇并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其实早在元朝文学家魏初的《送杨季海》一诗中就已出现了"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  相似文献   
17.
李立新 《学习论坛》2008,24(4):57-60
忧患意识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所坚守的精神品格,尤以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为其代表.从<尚书>、<周易>到孟子、魏征,无不表达着浓重的忧患意识,这些是范仲淹忧患意识的思想来源.范仲淹的忧患意识终其一生,一以贯之,并非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所能涵括.范仲淹之后,张载、陆游、于谦、顾炎武、郑板桥、左宗棠、林则徐、黄遵宪等后世士人继承了范仲淹忧乐思想的道统.忧患意识影响了中国历史兴衰治乱的走向,并将在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明朝爱国将领于谦在一首咏物诗<石灰吟>中写道:"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人借石灰自喻,表述了诗人经受考验,陶冶清白品格和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制度和道德两方面探讨了明朝于谦的悲剧。指出明朝政治是一种无序的专制政治,其特点是强者即权力中心。此既成就了于谦拯明朝于危亡的伟业,亦导致其杀身成仁的结局;文章还认为于谦作为具有传统儒家深厚学养的文臣,人格道德的完美是其毕业的追求,能死社稷亦是人生的圆满。文章最后得出于谦悲剧有其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郑直 《政府法制》2012,(35):43-43
于谦反腐绝招一:敢做敢当。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待高煦m降,宣宗让于谦数说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大悦,任命于谦为御史,当即下令派其巡按江西。虽巡按外地正是御史职责,算不上高升,却是重用。显然皇帝的做法是想历练于谦,待能力水平适合后再委以重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