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89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34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152.
“亲亲相隐”是中国传统法律中的重要制度,它是儒家伦理精神在法律上的典型体现。“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古代法律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自清末变法修律以来,该制度逐渐式微和流变,在中国当代的刑法体系中“亲亲相隐”已经被完全抛弃。“亲亲相隐”制度同儒家伦理中的“尊尊”、“亲亲”密切关联,在法律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在当代外国的刑事立法中仍然可以看到“亲亲相隐”制度的相关规定。当代的刑法实践证明,“亲亲相隐”制度的缺失会导致制度的某些困境和局限。儒家法律传统并非一无是处,“回采历史”,批判地继承儒家法律传统是我国当下法律变革中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53.
"亲亲相隐"是我国传统的司法原则,为我国当下的法律制度所摒弃,依我国现行法律,包括犯罪嫌疑人亲属在内的凡是知道案情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作者认为这样的法律规定同一般的社会伦理不相符合,文章从"亲亲相隐"的伦理基础和相关各国的立法实践等方面论证了亲属作证特免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54.
亲亲相隐在中国古代作为体现儒家思想、维护封建家长制的一项法律制度 ,在新中国已作为封建糟粕被摒弃。但以现代法治社会的眼光审视 ,其对社会最基本的人伦血缘关系的承认与关怀 ,无不闪耀着现代法治的理性光芒 ,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其在建国后的命运与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法治的国家主义分不开 ,前瞻其在中国未来之命运 ,在刑事立法中应占有一席之地 ,并表现为一定的亲属间相互享有作证割免特权 ,且必须对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  相似文献   
155.
《诗经》宴飨诗中有几篇以周王宴飨族人的私宴为主要内容,它是在当时周王“收族”、“合族”的政治背景下产生的。“收族”是周王以宗子身份联合其他小宗以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合族”是“收族”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宗子以饮食之礼亲近其他小宗和亲族。“亲亲”之意是这些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156.
"亲亲相隐"制度的刑事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本顺 《法学杂志》2006,27(6):120-122
我国现行法律抛弃了亲亲相隐制度,这其实违反了人性与正义,与现代法治精神相悖,也不利于保护人权及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危害日益呈现。亲亲相隐制度有其普适存在的相对合理性。无论是从其理论基础还是从我国现状来看,通过立法建立科学而合理的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刑事法律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7.
论"亲亲得相首匿"的现代法律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儒家主张亲属相隐,即亲属之间可以相互包庇罪行而不受法律追究,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的社会基础——家族秩序。"首匿"即现代意义的隐瞒包庇,本是一种犯罪,但亲亲相隐原则的运用在法律上则承认了亲属之间可以隐藏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在法制史研究中长期被称为"以礼乱法",其名义上标榜"天性","仁孝",实质是维护封建家族制度,是对法制的破坏。但是剖析亲亲得相首匿的渊源和具体内涵,该原则体现的立法人性化和礼治中注重亲情的原则在现代法制中仍存在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58.
刘娟娟 《法制与社会》2012,(10):289-290
在《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中(以下简称刑诉法草案),亲属拒绝作证权初露端倪.完善这一权利的相关规定是平衡刑事诉讼申的利益,维护个人领域免受公权力侵害的必要措施.虽然偶见于民事诉讼法领域,该权利的主要舞台却是刑事诉讼法,因此本文只对其在刑诉法刑事诉讼法中的理论和规定进行研究,下不赘述.  相似文献   
159.
160.
对于"亲亲相隐"思想的研究,学术界已渗透到诸多领域,然仍需回答亲亲相隐为什么能绵延古今中外,仍需进一步探讨新中国成立后亲亲相隐制度的缺失以及法律与人情的关系,为亲亲相隐的入法修直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