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6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46篇
世界政治   4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245篇
中国共产党   592篇
中国政治   683篇
政治理论   257篇
综合类   33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08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256篇
  2008年   286篇
  2007年   18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马克思关于人的解放思想是贯穿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是马克思结合德国革命问题对人类解放问题的深入探讨,其核心主题就是"人的解放",体现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一命题。《导言》中,马克思以人的解放作为落脚点,通过论证其实现手段,进而说明"人"解放的精神和物质条件,重点探讨了如何实现人类解放的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的人的解放思想也不断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142.
人文关怀: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的发展理论本着以人为中心的理念来思考中国的发展问题,他把对社会 主义本质的理解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仅以人民的利益为价值标准,而且把全 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设定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43.
努力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广文 《理论学刊》2007,2(3):58-61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4.
李成旺 《理论学刊》2007,23(3):61-64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45.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关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建平 《探索》2007,42(2):114-118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首先是人,在当代思想状况比较复杂的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从人的生物性、社会性以及实践主体性出发,尊重关爱学生,给大学生注入真切的关怀。这不仅是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日,中办、国办印发的《中央有关部门贯彻实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重要举措分工方案》,明确提出加强人文关怀工作。为此,本刊特别推出此专题,希望对读者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47.
死刑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所共同关注的刑法问题之一,而其受到诘难的重要理由在于其反人道性。本文以“人道主义”为基线和评判标准,从刑罚人道主义、死刑的一般预防目的、刑罚的人道关怀三个方面对死刑进行逐一考察并得出基本结论:死刑是残酷的、不人道的以及蔑视人权的首要刑罚手段,是违背刑罚人道主义的;死刑的适用超过了罪与刑的相当性,一般预防不应成为我国刑罚的目的,更不应成为我国适用死刑的理由;减少乃至废止死刑的适用是刑罚人道关怀的要求。因此,笔者认为死刑有逐出刑罚体系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8.
网络媒体对我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媒体对我国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教育工作得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网络媒体的挑战,国家要加速互联网络体系建设,对网络媒体进行依法管理和技术管制,并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49.
政治上关怀、生活上关照、发展上关心,遵义县实施的“党内关怀工程”大大提升了党组织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相似文献   
150.
国春青 《党课》2008,(8):19-19
关怀机制的建立基础源自需要理论,它是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人的需要、动机和个人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积极性与需要紧密相连,由动机来驱动。因此,要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就必须了解人的需要和动机的有关规律。人的需要是复杂多样的,除基本的自然性需要外,还有包括交友、尊重、实现抱负理想等在内的社会性需要。20世纪40年代,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最先提出了需求层次论。他把人类的需要分为五大类,并按所发生的先后次序分为生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