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45篇
中国共产党   256篇
中国政治   314篇
政治理论   89篇
综合类   8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39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01.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动力论揭示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和承载的文明动力系统,这一观点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时代发展,也是对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更是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客观凝练。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文明动力主要包括文明传承力、文明自主力、文明创新力、文明包容力、文明超越力等,可以分为根本性原生动力、直接性结合动力、外源性发展动力三个层次。从这三个层次的运转机制来看,“时空化合”“两个结合”“和合共生”确保了各个文明子力的有效运转,从而推动形成了一个“小循环”与“大气候”有机规整、双层联动的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动力系统。中国式现代化文明动力论不仅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的辩证张力关系,而且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有效的实践指南,因而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802.
马克思财富观考察与审视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形式、性质,以及财富生产的本质、制度、逻辑与结果,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过程中剥削与贫困的二重积累进行了实然阐述。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扬弃,马克思构想了人类未来社会形态的应然图景,并确立了未来社会的根本价值目标,即共同富裕。在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社会,生产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标,劳动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共享社会财富,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共同富裕已成为党和国家事业中更为突出的现实主题。新时代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伟大践行之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财富观视域中的共同富裕思想,根本性地超越了当今西方世界福利国家政策,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构建与世界的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03.
文魁 《前线》2023,(3):21-24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特质体现为模式特质、标准特质和道路特质三个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模式特质表现为:人民至上的宗旨、远景蓝图的引领、事前的战略规划和对市场的自觉把控;中国式现代化的标准特质表现为:推动共同富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特质表现为:坚持党的领导、自主发展、自觉发展以及和平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丰富多彩,集中表现为多元一体、包容开放、规制有序。中国式现代化特色与特质的有机融合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804.
刘颖 《理论导刊》2023,(5):4-11
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成历经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化”对其形态的塑造力与“中国话”对其内涵的构造力,共同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形态变迁与内涵重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完整演绎了中国式现代化从孕育成形到成熟定型的形态进化过程,推动现代化从“工业化”的雏形、“四个现代化”的外形、“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外型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生动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重构逻辑,推动现代化的概念范畴从单一碎片化走向全域系统化、理论特质从共同特征走向聚焦本国特色、价值意旨从物的现代化走向人的现代化、内容指向从现代化国家走向现代化强国。但“中国化”与“中国话”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而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场域融合互动,“中国化”对“中国话”的融合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话”与“中国化”的互动建构了新现代性理论范式。  相似文献   
805.
汤荣光  李嘉霖 《探索与争鸣》2023,(10):154-164+180
如何回溯性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无疑是一项重大命题,基于此而延申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在构造辨合的论题。首先需要分析文明形态的概念生成,从原初涵义聚焦文明形态的理论始基、创制语境、发展脉象;继而评析文明与形态如何意涵各表,从表意系统发掘文明与形态汇聚成文明形态的思维理路;之后解答文明何以聚合为形态,从内在规定性阐证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意义与发展必然;最后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之证成,从核心论题展现人类社会发展到新的历史高度的实践样态。由此可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初步提供学理释证基础。  相似文献   
806.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与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话题被提出并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都鲜明地从文明的高度来总结我们党的历史,阐释中国道路。比如,提出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遭受“文明蒙尘”;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提出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了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创造的伟大文明,使中华文明再次迸发出强大精神力量:提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8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重大论断的提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再次重申这一重大论断。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提出这样的重大论断,不仅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的文明意义,也为我们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提供了宏阔的文明视野。  相似文献   
808.
以马克思主义系统阐释人类文明新形态必须深刻回答三个基础性问题:其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是如何看待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其二,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在当代中国出场?其出场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其三,在当代中国出场的新文明何以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回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相关论述可以发现,他们具有丰富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思想,对“现代社会是否存在不同于资本文明的新文明形态”“如何创造这种新文明形态”的思考与解答,构成他们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条清晰线索。人类文明新形态之所以在当代中国出场,是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式现代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因素决定的,其经过从崇尚“社会进化论”到坚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从学习借鉴苏联式现代化到独立探索中国式现代化、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重大历史过渡,最终在新的时代方位隆重出场。中国创造的新文明之所以一经出场就能够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当今时代大变局的必然要求,也是当代中国把握历史主动的必然结果,更是这种新文明的本质属性使然。  相似文献   
809.
韩振峰 《前线》2023,(10):8-12
马克思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社会文明观科学揭示了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新中国的成立为建设崭新的社会主义文明形态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新时代的文明观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融入了崭新的时代内涵和精神特质;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和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形成和发展的坚实根基。  相似文献   
810.
冯刚  王莹 《前线》2023,(4):4-7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对社会主义文明形态的发展作出了创新性贡献,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在宏观构建中注重协调发展,在坚守人民立场中彰显人类情怀,在立足现实中把握未来趋势,在坚持中国特色中顺应世界潮流。深刻理解、科学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思想源流和内在特质,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