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赵艳芝  张冰 《前沿》2011,(12):146-150
孙中山互助道德观的形成,除受近代西方社会进化思想的直接影响外,更多是对中国传统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沿袭和发扬。其典型表现,即是孙中山的"人格救国""博爱""世界大同"思想与传统儒家"修齐治平""仁者爱人""天下为公"观念在主旨及表达方式上的趋同。孙中山互助论与仁学的渊源关系,反映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承传与创新,也透露出其内心浓厚的儒学情结。  相似文献   
22.
迟成勇 《唯实》2011,(4):42-45
儒家仁学涵盖了以人为本的伦理精神,恭、宽、信、敏、惠及孝、悌的仁德规范,基于“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博爱和“忠恕之道”的仁德境界,“省刑薄赋”、“制民之产”及“尊王道反霸道”的仁德政治取向,“为仁由己”、“能近取譬”及“克己复礼”的仁德实践途径。儒家仁学的合理性因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3.
论仁     
王作仁 《民主》2010,(6):52-53
<正>《论语》是儒家经典,经国大纲,施政方略。仁学是《论语》的核心,儒学的灵魂。《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有数十处,孔子有多处诠释解答。我最看重的有三处,即:仁者人也;仁者爱人;仁者安人。仁者人也;我的理解,所谓仁者人也,即仁就是人本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24.
以“仁”为主干的儒家思想传袭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历经风雨而不衰退,饱受干渴而不枯萎,更使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不可摧。笔者欲就其影响力的深刻内涵予以阐述,以探索构建当代和谐稳定社会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25.
刘林  段虹 《奋斗》2005,(1):47-47
儒学是世界上少有的几个历史悠久、积蕴丰厚、影响巨大的思想文化体系之一.儒家仁学也可称为仁爱通和之学.是儒家哲学的精华。  相似文献   
26.
胡玉明 《湘潮》2018,(1):60-60
正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求学期间,老师杨昌济特别看重谭嗣同的《仁学》,提倡人人要有独立奋斗,发动心力的精神。他时常给学生讲读《仁学》,一时间,研读《仁学》成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生中的一种风气。毛泽东等尤为用功,他们的日记和笔记中,常常有"谭浏阳英灵充塞于宇宙之间,不复可以死灭"一类的议论。青年毛泽东读《仁学》所受的  相似文献   
27.
黄玉顺 《理论学刊》2007,2(10):46-49
本文讨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其着眼点不是"孔子仁学"本身如何、甚至也不是其"现代意义"本身如何,而是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何以可能"。这种追问以承认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为前提,而进一步追本溯源,揭示孔子仁学的现代意义得以成立的缘由:孔子是如何为自己的仁学"奠基"的,这种奠基性的观念何以可能容纳"现代性"。文章以"生活儒学"的思想视域来审视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28.
赵家治 《新长征》2010,(7):63-64
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建立在"仁学"基础之上的,是其哲学、伦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毕生在哲学上求真、伦理学上求善、艺术上求美,他的美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至今仍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9.
孔子的仁学与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成波 《理论学刊》2005,3(8):104-106
孔子的仁学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是深远的。孔子把“爱人”作为仁的基本规定,并从仁者爱人的口号出发,要求当政者首先解决民众的温饱问题,尔后富之,教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仅符合中国具体国情和全球发展趋势,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孔子仁学思想中以人为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30.
黄宗羲的仁学思想,一反历来视仁义与事功为两截的观点,从仁义与事功相联系的角度出发,,以心性之"四端"为仁义的根本落实处,以"亲亲"事君"为仁义主要的具体内容,认为仁义须要"艺植灌溉"方能得"成熟",而其着手处,则在"恕"之一字.黄氏的学思想其实是以"自然目的说"为理论背景来展开论证的;其所谓仁义与事功必然相联系之说,并非以人性之张扬为标识,而是以人的行为应当与天地之间的"一段生意"与"自然目的论"的要求相合为其指归的.黄宗羲的这些思想,是他意欲将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的理路相合,从而在经世致用方面发挥其更为剀切作用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