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5篇
综合类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仁”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孔孟直至汉唐诸儒,对“仁”的诠释从未脱出“爱人”的视域。宋代的理学家们实现了对传统仁爱观的超越,完成了“孝悌之仁”向“生生之仁”的跃升。“生生之仁”所表达的价值理想已与先秦仁学大异其趣,其突出表现就是:它融摄和吸纳了道家自然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2.
孔子作为儒家的创始人和伟大的思想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无庸置疑的。本文简要的分析了孔子仁学思想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行政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33.
孔子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仁是他的世界观的核心。当他把仁作为哲学范畴运用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主观自觉精神,仁既是一种修德养心的方法,也是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34.
管颖超 《人民论坛》2010,(10):200-201
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理论构建和修养这方面来说,在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和启示,是可靠且必要的。作为儒家文化精华的仁学思想能提供丰富的资源和启示,它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体的身心和谐。这三方面是当今和谐社会构建所要达到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35.
卜春梅  朱周斌 《人民论坛》2012,(35):220-221
孔子的仁学思想内涵丰富,深入挖掘孔子仁学思想本身所蕴含的现代教育价值,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仁学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体现在人生价值塑造、道德建设、传统文化认同和传承等方面。它对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在于,为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反思。  相似文献   
36.
黄宗羲的仁学思想,一反历来视仁义与事功为两截的观点,从仁义与事功相联系的角度出发,,以心性之"四端"为仁义的根本落实处,以"亲亲"事君"为仁义主要的具体内容,认为仁义须要"艺植灌溉"方能得"成熟",而其着手处,则在"恕"之一字.黄氏的学思想其实是以"自然目的说"为理论背景来展开论证的;其所谓仁义与事功必然相联系之说,并非以人性之张扬为标识,而是以人的行为应当与天地之间的"一段生意"与"自然目的论"的要求相合为其指归的.黄宗羲的这些思想,是他意欲将心性之学与经世致用的理路相合,从而在经世致用方面发挥其更为剀切作用的一种尝试.  相似文献   
37.
仁、义、礼、知、信、恕等思想构成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仁与义、礼、知、信、恕一起维系着社会的安宁与和谐。信是和谐的凝聚力,恕是和谐的人际基础,礼是和谐的行为规范,知是和谐的伦理保证,义是和谐的价值标准。孔子学说从根本上是要求人们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是实现整个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38.
仁不仅是儒家伦理道德的范畴,还是生命实践的范畴。修仁见仁成仁是儒家“内圣”之旨。概括言之仁学的修持科目大致有三项:修学、修德、修身。修学即以学入仁,通过专致学问去除贪欲,修养心性,圆满德行;修德即以德入仁,主要是通过修礼进德,礼有约束义、摄受义、解放义、趋仁义;修身即身心修养,通过静坐、养气、格物、致知、诵读、诚敬等修持工夫为进路,见仁成仁。  相似文献   
39.
《学理论》2020,(7)
谭嗣同在《仁学》一书中集中阐释了他的心学思想。从其理论渊源来看,是对儒、释、道、墨、耶以及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念的比附。从其思想内容来看,涉及心的本源性、创生性等问题。探讨谭嗣同的心学思想对于我们深入把握谭嗣同哲学思想的特点,了解中国近代心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40.
仁学》和仁学思想对于谭嗣同的哲学至关重要,奠定了谭嗣同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的地位。对于写作《仁学》的初衷和仁学的宗旨,他明确声称是为了"以心挽劫"。谭嗣同标榜"以心挽劫"的著作之所以命名为《仁学》而不是命名为"心学",是因为他寄予厚望的心不是所有的"心",而是既与机心截然对立又能化解机心的慈悲之心,而慈悲之心就是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