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2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赵薇薇 《德国研究》2010,25(1):63-67
克莱斯特的小说《圣多明各的婚约》涉及殖民主义、奴隶制度、种族仇恨等众多社会历史性问题,本文将探讨这一特殊历史语境中的家庭与爱情问题。在历史和现实的作用下,种族仇恨与异族爱情全都在家庭范围内展开,由此引发的家庭成员间的激烈矛盾与冲突贯穿于文本始末,个体必须在家庭和外来者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最终父母的家庭破裂了,子女的爱情也毁灭了。  相似文献   
32.
《理论与当代》2013,(7):54-55
邓清波在5月21日的《燕赵都市报》上撰文指出:在中国社科院最新的一项集纳研究——中国经济前景分析.2013年春季报告中,专家表示,中国民众非"仇富"而是仇"不公"。按照专家的解释,国人所仇的"不公",显然主要是指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但其实,国人所仇的"不公",并不仅仅限于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权力运作的过多"不公开",也会导致民众产生强烈不满。许多权力部门、包括国有垄断企业等信息不透明,办事往往不够公开,给各种损害社会公平正义的暗箱操作提供了滋生蔓延的空间,也势必导致民众在缺乏知情权和参与权、监督权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33.
王文华 《河北法学》2011,29(4):111-117
"仇恨犯罪"并非新生事物,它纵可溯至我国古代的"复仇文化",横则涉及英美法系国家的"HateCrime",只是它一直未能引起我国刑法学、犯罪学理论与实务界的应有关注。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大变革的转型期,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仇恨犯罪即为典型表征之一。提出"仇恨犯罪"的概念,从而认真对待这种犯罪现象,对仇恨犯罪进行数据收集与统计,对其产生的原因、特点以及刑事法内外的抗制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4.
失落的情感     
爱恋是人类最有诱惑力的感情,即使是偏离轨道的爱,瞬间也会呈现出美丽,犹如一朵在微风中摇摆的罂粟花。但是罂粟花中榨出的毒汗能毁灭人的躯体;扭曲的爱中渗出的仇恨,能毁灭人的精神……所幸的是,在堕落的惯性路途上,还有一道理智的堤坝。  相似文献   
35.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在立法之初保护的是公民的民族平等、团结的民主权利,但近年来该罪出现了被恐怖组织所利用,危及社会稳定,甚至引发严重暴力恐怖活动的趋势。本罪作为应对恐怖主义犯罪罪名体系的基础性罪名,与涉及恐怖主义犯罪的煽动分裂国家罪,组织、领导恐怖组织罪等罪名在司法上相结合形成阶梯式罪名体系。由此,在立法上应当提升该罪的分则地位,加重法定刑,在司法上应树立对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危害后果的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36.
美国联邦及许多州都有针对“仇恨犯罪”的刑事实体法、程序法的规定,其核心内容是对仇恨犯罪比那些不具备仇恨因素的犯罪加重法定刑,司法部每年对仇恨犯罪进行全面的资料收集、分析、统计研究。剖析研究美国仇恨犯罪的定义、立法背景、主要内容、司法措施及其引发的理论与实务方面的论争,对处理我国当前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相关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7.
网络民族仇恨言论不仅违背了言论自由的真正价值,而且制造社会分裂,危害民族团结,引起社会骚乱。治理网络民族仇恨言论既是依宪治国的客观需要,也是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法治理网络社会的必然要求。治理网络民族仇恨言论的重点是对发帖内容加以审核,完善打击网络民族仇恨言论的具体标准、程序,明确发布、传播网络民族仇恨言论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38.
王广涛 《探索与争鸣》2022,(11):91-100+179
近年来,排外主义运动在发达国家甚嚣尘上。欧美等国的排外主义聚焦于外来移民,而日本的排外主义与此有着很大区别,其攻击对象主要是东亚邻国人。日本排外主义的发生与日本战前时期的殖民统治、战后时期的战争责任认识问题以及当前东亚地缘政治形势变化所引发的系统效应密切相关。考察日本排外主义的历史演变可以发现,作为“恐惧论”和作为“优越论”的排外主义曾长期主导日本排外主义的话语空间。日本排外主义形成与发展的背后体现着鲜明的政治逻辑,东亚国家间关系的发展演变对此有着直接影响。当下的全球性排外主义思潮则进一步强化了日本排外主义的势头。  相似文献   
39.
40.
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由单个行为人策划、筹备、实施,以报复社会制造公众恐慌为目的,企图伤害不特定多数人,在同一时空区域内突发,手段特别残忍,后果特别严重的暴力犯罪。通过对近期国内此类案件的整理与分析发现,犯罪人核心表现为仇恨情绪,情绪的背后是未被满足的缺失需要,由于扭曲的认知使得犯罪人提出了不正常的诉求,最终导致需要不能被满足,结果不断强化仇恨情绪,最终导致犯案。本研究根据犯罪人的作案特点提出对重点人员、时空的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