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66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37篇
各国政治   138篇
工人农民   72篇
世界政治   4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99篇
法律   1864篇
中国共产党   3917篇
中国政治   5861篇
政治理论   1546篇
综合类   228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223篇
  2022年   221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269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283篇
  2015年   504篇
  2014年   1607篇
  2013年   1206篇
  2012年   1457篇
  2011年   1478篇
  2010年   1367篇
  2009年   1312篇
  2008年   1396篇
  2007年   1022篇
  2006年   927篇
  2005年   612篇
  2004年   396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373篇
  2001年   298篇
  2000年   225篇
  1999年   63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41.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几千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发展成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与激活,只有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水乳交融,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唯物论、辩证法思想、民本观念等方面与马克思主义有高度契合性。两者的结合奠定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基石,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保证。加强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这是建构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必由路径。  相似文献   
242.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明国家,现代法治在中国的积极实践面对其与传统风习如何共存共处的关系问题,由于现代法治与传统风习间的相互碰撞问题的存在,需要从文化内涵角度分析两者存在的部分差异性;同时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进程中,积极探索法治与传统风习的相互磨合甚至融合的可能性,是法治和社会风习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243.
<正>合理运用优秀乡土历史文化,能够浸润学生心灵,唤醒乡土情怀,坚定文化自信。2017年版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倡在教学内容中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内容"。因此,把地方历史文化纳入思想政治课程资源加以开掘利用,势在必行。1.广搜博采,积累丰富多样的素材。积累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能满足于复制粘贴。积累的过程分为三个层面,一是广泛搜集。地方历史文化遗存是某一个区域的"文化记忆",内容广泛,包括重要历史  相似文献   
244.
姚伟 《理论月刊》2020,(8):77-85
现代社会经历了早期现代性、固体现代性与流动现代性三个阶段。在早期现代性阶段,出现了主要以马克思、韦伯和涂尔干为代表的经典社会学理论。在固体现代性阶段,不仅经典社会学理论传统有了新的发展,而且还出现了以帕森斯为代表的颂扬固体现代性的社会学理论、以加芬克尔、埃利亚斯、戈夫曼、阿尔都塞为代表的揭示固定现代性多重面相的多元分化的社会学理论,以及以福柯、哈贝马斯、布迪厄为代表的重在批判固定现代性的社会学理论。而在1980年代中后期至今30年的流动现代性时期,不仅以往的社会学理论出现了新的发展,而且兴起了诸多新的理论流派。其中除了吉登斯等人的自反性现代性理论、鲍曼的流动的现代性理论外,乔多萝和霍克希尔德的性别与情感社会学、霍尔的文化社会学、曼恩的社会权力网络理论、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等的影响日益凸显,拓展了社会学对于当代社会各个层面的理解。不过,面对信息化、网络化、全球化和智能化的深入发展所导致的社会变迁,西方社会学理论还存在系统创新的巨大空间。  相似文献   
245.
李亮 《桂海论丛》2020,(1):64-70
在实践中,传统村落往往陷入保护和发展很难达到平衡的困境,这主要是由传统村落相对于城市发展的不平衡和村落优势产业发展的不充分的矛盾造成的。传统村落具有生态旅游、特色农产品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关资源,这些资源的产业化发展与村落保护之间具有优势互补、空间共生、属性和目标一致等特点。由于传统村落的特殊性,产业发展应遵循克制性、可持续性原则,构建村庄共同体、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协调好村落村民、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权责关系,确立村民作为村落开发的主体地位,整合人才、物流、资金等资源,在政府的监督与政策支持下,形成利益主体共赢、产业发展互动、产城联动等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246.
彝族著名教育经典《玛牧特依》,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智慧,基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运用社会治理理论,从《玛牧特依》的凝聚力、向心力、约束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五个维度切入,挖掘出《玛牧特依》的五个核心思想,即教育、廉耻、礼仪、仁善、慎独。其中,教育是《玛牧特依》的主旨和出发点,廉耻是《玛牧特依》的精髓和道德底线,礼仪是《玛牧特依》的大德和最高法律准则,仁善是《玛牧特依》的核心和道德宗旨,慎独是《玛牧特依》的落脚点和最高道德境界。《玛牧特依》在调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为彝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应该凝聚《玛牧特依》文化力量,协同发展,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247.
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治理,既是一种礼俗之治,具有包容贵和、互惠协作的德治精神,也是以乡绅精英为代表的私德之治,在封建专制体制下,最终走向人治;而建立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法治基础上的现代乡村德治,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的公德之治,更是一种与法治底线原则相一致的规则之治。乡村自治中德治的有效实现,需要加强对广大农民现代德治精神的培育。在尊重地方传统和法治精神的前提下,既要构筑现代乡村德治的传统道德底色,又要培育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主流道德观,且要在乡村自治中积极推动现代德治精神的实践养成。  相似文献   
248.
曹威伟 《长白学刊》2020,(2):131-137
"大小传统"的有效联结,本质上是一种"文化联结",联结纽带具有一种"系统结构",联结"结点"兼具价值、利益、情感多重传导维度,并在认知和话语框架间形成结构耦合。"大小传统"在中国乡村社会转型之前呈现出融合的形态,近代以后开始分化,导致转型初期国家政权嵌入乡村社会的失败。中国共产党建立乡村政权后,"大小传统"再度融合,乡村社会重新纳入国家政权的轨道并开启了现代化转型的历程。"大小传统"联结状态与乡村社会意识整合、现代化转型之间呈现出一种逻辑联系,这为构建当下乡村振兴中的文化支撑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249.
李明 《理论月刊》2020,(2):42-52
"中华文化"一词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论述中是一个具有引领性和总括性的动态概念,包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个部分。从"坚持正确文化立场"到"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这一观点的外延逐渐扩大,内涵逐渐丰富,强调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及思维与行为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要树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高度自信,实现三者在历史上逻辑上的统一。当前存在着文化保守主义、历史虚无主义、西方本位主义等若干错误的文化立场,影响和误导着文化道路的发展方向,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提出有其紧迫性和重要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坚定文化自信的理论出发点,是标识中华文化身份的内核要求,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题中之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落脚点在"坚守",尤其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这三对"关系"。要在文化自觉的思维下继续反思、审视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上发力;在文化的交流互鉴中坚守住中华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250.
老手艺     
"如同一个婉丽的乡间女子,适应不了我们今天这没有自然的都市,怯怯地撑着油纸伞,从城市的边缘悄悄走远了。"陈靓珂的《老手艺》似一首怀旧、凄美的光影挽歌,为他心目中的这番场景咏叹着。在今天,巨大的社会变化,使得现实生活中很多记载着历史文化的老手艺、老行当遭受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失传的境遇。作者从抢救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出发,对这些即将消亡的民族文化符号进行记录、拍摄。将《老手艺》作为长期坚持的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