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9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1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93篇
法律   53篇
中国共产党   118篇
中国政治   381篇
政治理论   65篇
综合类   13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佛教思想早期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能立足并发展壮大,是佛教自身具有强有力的区域融合性和协调性,从早期力求与中国传统思想共通来站稳脚跟逐渐演变为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也体现出佛教思想的广博弘深。  相似文献   
102.
赵运凯 《两岸关系》2010,(10):50-51
2010年9月27日至30日,“千人护千佛观音宝岛行”两岸大型佛教文化交流活动——“南海观音慈航宝岛”,在舟山与台湾隆重举行。1000尊南海观音圣像在108位普陀山高僧和218位护法居士的护送下,乘坐意大利“歌诗达·经典号”豪华邮轮顺利抵达台湾,观音佛像随后通过台湾民间四大观音法脉分送到1000座寺院供奉。在台期问两岸佛教界举办了系列佛教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103.
回顾敦煌佛教研究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以往学者多是按照经、戒规范进行描摹,塑造出一个理想型敦煌佛教;少数敦煌学家近年来虽已指出吐蕃统治及归义军统治时期的敦煌佛教颇有不合经、戒的世俗化倾向,但仍未能对这一时期敦煌佛教的特性作出明确的判断。实际上,8至11世纪的敦煌佛教不仅仅只是具有世俗化倾向,而是已经变成与佛教规范背道而驰的世俗佛教,体现出一些较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有必要重新改写以往出版的中国佛教史及敦煌佛教史。  相似文献   
104.
《求贤》2011,(6)
我们经常说到的“世界”一词最初来源于佛教。佛法所说的世界,由时间和空间组成。《楞严经》卷四日:“云何名为世界?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在未来为世。”  相似文献   
105.
游牧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农耕文化、渔猎文化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内容,它以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民族特色,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中华文明。其显著特征在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尊重生命、爱护自然,与自然相互依赖、和谐共处中延续游牧人的生存和发展。游牧民族先民所信奉、传承的萨满教、佛教文化中就包含着诸多原始、质朴的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可贵的启示和裨益。  相似文献   
106.
塔克西拉古城遗址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西北30多公里处,是一座建于2500年前的古城。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该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公元前5世纪,古城所在地区成为波斯大流士帝国的一部分。公元前3世纪,由于孔雀王朝君主阿育王信奉佛教,塔克西拉进一步发展成为香火鼎盛  相似文献   
107.
叶小文 《当代贵州》2011,(21):60-60
人我关系的道理,既浅显又深刻。无论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是宗教信徒与否,都不乏谆谆教诲。孔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耶稣说:“无论何事,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因为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2009年10月28日,  相似文献   
108.
《党的建设》2009,(5):48-48
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位于敦煌城南12.5公里沙漠中的鸣沙山崖上。敦煌莫高窟现保存有前秦至元代洞窟492个,洞窟内现存壁画1045幅,共计4.5万多平方米,塑像2300余身,唐、宋窟檐木构建筑5座,它是世界上现存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窟早期壁画主要是北凉、北魏、西魏和北周时期的壁画,以说法图和本生故事为主,佛教经变画很  相似文献   
109.
在过去的200年间,佛教在西方的形象,前后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佛教徒已从最初的异教徒,转而成为犹太-基督教传统的对话者;西方学者原先常把印度佛教、巴利佛教看成"纯粹佛教",而把汉藏佛教当作印度佛教的附庸,甚至是堕落的表现形式,现在,这种"退化史观"得到了彻底的清算;佛教在19世纪被普遍当作一种"虚无主义",但到20世纪下半叶,竟成了疗治西方社会现代性危机的思想资源。所有这些变化,正在催生欧美国家的"新佛教":注重禅修、强调参与、倡导宗教对话。  相似文献   
110.
佛教艺术较注重形象艺术教育。早在两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就借助中国黄老、道教思想发展自己;同时,道教也吸收借鉴佛教的教义和造像艺术形式,创造出了佛道相融、佛道并存的造像艺术风格。本文即结合中国佛教、道教的发展背景,探讨早期佛道相融的造像艺术形式及对道教造像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