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2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1篇
世界政治   27篇
外交国际关系   93篇
法律   54篇
中国共产党   118篇
中国政治   381篇
政治理论   65篇
综合类   13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70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51.
唐代寡母信佛者数量众多,有些甚至达到了痴迷程度。长期孤寂而劳顿的生活和佛教教义对人生的理解使得信奉佛教成为寡母的普遍取向。从大量的唐代墓志材料来看,由于母亲在家庭中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又与子女相处时间比较长,子女的佛教信仰不可避免地受到寡母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2.
独句真言:净土宗大师道绰心中的佛教正学道绰(562~645),俗姓卫,并州汶水(今文水)人,也有人认为是并州晋阳人。14岁时,道绰离俗出家,宗师经论,心爱《大涅勃经》,反复钻研,颇有领会,后来弘传开讲,前后达24遍之多,深获信徒好评。后来,道绰又向并州蒙山开化寺慧瓒禅师学习空理,修持禅定。慧瓒禅师为人清约雅素,有大名,道绰受其影响,德业日进。  相似文献   
253.
士大夫的隐居在唐代形成一股社会风气,失意的士大夫选择归隐山田,寄情山水。而佛教讲究出世,寻求与世无争,与士大夫的隐居情结不谋而合。在唐代,佛教已经渗透到了士大夫隐居的各个方面。文章从佛教与士大夫隐居的关系、佛教与隐居的相似性以及佛教对士大夫隐居后诗歌创作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从隐居士大夫的诗歌中分析佛教的影子,进而揭示佛教与唐代士大夫隐居情结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54.
四川的佛教主要包括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两大类,其饮食文化资源类型多样,非常丰富。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具有原料的广泛性、制作的独特性、口味的复合型、营养的健康性的特点。目前,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保护存在缺乏专门的保护规划、保护管理体系不健全、本身特色逐渐消失、研究工作有待加强、技艺传承不通畅等问题。要保护四川佛教饮食文化资源,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健全保护管理体系,引导和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加大佛教饮食文化的研究力度,加强保护工作的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255.
谢奕秋 《南风窗》2011,(3):86-87
西非和东非可谓非洲文明冲突的前沿,这一冲突模式远及北非部分地区。而在原始宗教信徒众多的非洲南部,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间的冲突,更多只是一种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256.
《法制博览》2010,(6):4-4
去年初,台湾人间佛教代表人物圣严法师过世。法鼓山上,法师骨灰以自然葬的方式举行,马英九亲为下葬并覆土,他感性地说:“台湾有您,真好!师父一路好走。”  相似文献   
257.
开元寺位于泉州子城西门外,南临城内东西向主街道,是宋元时期泉州规模最大、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唐垂拱二年(686)创寺,经历代兴扩,10世纪时极盛,主体格局定性于13世纪。寺院坐北朝南,由中路主体建筑群、东西石塔及东西两路附属族群等组成。中路自南向北依次为紫云屏、天王殿(三门)与拜亭、拜庭及东西廊、大殿、甘露戒坛、藏经阁及其东侧的檀越祠。寺院东、西矗立着镇国塔、仁寿塔。占地面积约12万平方米。  相似文献   
258.
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糅合袄教、基督教和佛教教义创立了摩尼教。6-7世纪摩尼教传入中国,10世纪传入福建泉州。福建晋江草庵摩尼光佛造像是古代摩尼教在中国传播的重要物质文化遗存。1987年,在瑞典隆德大学举行的首届国际摩尼教学术讨论会,将草庵摩尼光佛造像定为会标,世界摩尼教研究会随后也以此作为会徽。  相似文献   
259.
260.
凭借着平等、博爱的观念,佛教起源于印度,后在孔雀王朝达到在印度影响力的巅峰期,其教义对印度的法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阿育王去世之后,佛教因其腐化、缺失政权支持等原因逐渐在印度消亡。近代,经由欧洲学者的发掘,佛教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后又成为安贝德卡尔改变印度贱民命运的关键教派。现代佛教在印度又逐渐恢复其生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