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篇
法律   13篇
中国共产党   49篇
中国政治   83篇
政治理论   26篇
综合类   2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刘聪 《学习与实践》2013,(3):134-140
儒佛关系是宋明理学研究中重要问题。比较"格物贯通"与"渐修顿悟"的异同是重新研究宋明理学与佛学关系的具体切入点。"渐修顿悟"是中国佛教在探讨"渐次修行"和"直下了悟"的关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渐修"为权、为方便,以"顿悟"为实、为了义的修行观;"格物贯通"是程朱在融合《大学》"格物"和西晋杜预"涣然冰释,怡然理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认识天理的方法,而与佛学之间没有明显的理论继承关系。"格物贯通"则通过"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的格物工夫,在求得"物理"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对天理的整体性把握。通过辨析宋明理学与佛学相似概念的异同,有助于重新解读二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2.
刘建林 《台声》2013,(5):61-62
不少历史上的人物,在游玩时吟诗作画,或抒发心情,或感叹世态,然后将诗词、绘画刻在石碑、石门或建筑物上。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雕刻字迹已模糊、画已不清楚。但是,我们从那斑驳的迹象中,能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能体察列有血有肉的古代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大多会看见这些残缺的、透着沧桑的诗词画作,听导游讲着背后的故事,这样一来,我们就熟悉了不少古人。  相似文献   
53.
郑骁锋 《各界》2010,(2):71-74
公元548年江南的春天。台城,南朝时帝国的核心,皇宫与台省(中央机关的所在)已经被叛将侯景整整围攻了130多天,四五十年积下的太平元气被消耗一空:粮草竭了,起先还能杀军马,接着是老鼠、麻雀,再后是草根、树皮,很快连皮甲、弩带都被煮吃得干干净净,于是,有人开始啃起了同伴的尸体。  相似文献   
54.
辽朝六世圣宗皇帝耶律隆绪,生于辽保宁三年(971),为辽景宗耶律贤与承天皇后萧燕燕所生的长子。982年,年仅12岁的耶律隆绪继承了景宗的皇位,史称辽圣宗。辽王朝在辽圣宗与母亲承天太后萧燕燕合力治国,达到了盛世顶峰,可是却因辽圣宗的元妃萧耨斤,专权祸国,败坏朝纲,致辽王朝步入衰败路。  相似文献   
55.
李文博 《各界》2014,(3):87-90
韩愈的历史功绩,陈寅恪先生总结为六点,其中第三点“排斥佛老,匡救政俗之弊害”,第四点“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皆与排佛有关。提起韩愈的排佛,应该说大多数人并不陌生,  相似文献   
56.
东亚宗教受儒、佛、道三大文化圈影响,形成多元通和模式。有四大特色:第一,多样性的和谐;第二,重礼义道德,德以济世行善为教规之首;第三,主体性与多样性、民族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第四,人道与神道并重,人文理性居主导地位。发扬这一传统,有益于保持东亚的和平、安宁,并推动世界宗教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57.
人生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中国人生美学以传统哲学中的人学为基础,以人生论为确立思想体系的要旨,它极为强调人的生命存在的超越性,其最为独特的品格是对人与人生的重视,儒道佛概莫能外.中国传统人生美学思想对现代人物欲化、平面化的现实的抵御、人性和人本真生活形态的侵蚀以及诗性世界的重构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8.
孟淑媛 《理论建设》2011,(6):96-100
生死问题是儒释道生命哲学的核心问题,儒家、道家、佛家也都以不同的视野,在不同的层次上探讨生死之本源、生死之关系、生死之价值。儒道佛三家以三种不同思维方式、不同纬度的生死观,为人们超越生死、追求生命的超越意象,提供了不同的思考路径,对儒释道生命哲学的价值趋向和生命境界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59.
60.
生死问题是人生的两大难题,中国古代思想家也一直认真反思这两个问题。在儒家看来,死生有命,重要的是人生的伦理态度。道家的生死观则具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庄子之后,道教背离了老庄的自然主义生死观,追求长生不老,但最终被证明是失败的。佛教把涅槃作为其宗教解脱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