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7篇
世界政治   3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433篇
中国共产党   34篇
中国政治   156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14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45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9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51.
柴亚军  崔欣 《工会博览》2013,(34):46-46
“今后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出门游玩也能打折了。”日前,怀柔富商市场300余名商户雇员纷纷提交了加入工会组织的相关手续.要求成为工会会员。据了解.怀柔富商市场联合工会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基层工会组织自身建设,保持同商户间的密切联系,有效推进了市场工会组织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2.
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侵害的是一种特殊的权利,由此引起的民事案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在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中,一项非常迫切的要求就是需要尽快地执行案件,以便及时制止侵害。因此,需要建立和完善该类案件的快速执行机制。本文结合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特征,论述设置知识产权侵权案件的快速执行机制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53.
在知识产权侵权民事诉讼中,原告在起诉时一般会提出要求被告停止侵害的诉讼请求,原告起诉时对此项诉讼请求是否需要明确.如果法院判决支持原告停止侵害的诉讼请求,在判决书主文中如何表述停止侵害责任是为恰当.此外,停止侵害的诉讼请求获得支持后,如果被告继续实施侵权行为,此项判决内容能否申请强制执行、如何强制执行.  相似文献   
154.
冯亚东 《中外法学》2008,(4):580-589
<正>犯罪概念是指对"犯罪"一词之定义。根据我国刑法第13条之规定,通常将其定义为:犯罪是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概言之,犯罪具有三性:即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而犯罪客体则是属于犯罪构成的四要件之一,通常定义为:是指刑  相似文献   
155.
2000年国庆节前夕,为新闻界所关注的、湖南省祁东县女副县长曹素英等五位政府官员状告《中华工商时报》社、《家庭导报》记者苏牧和《中国资产新闻报》记者瞿国辉侵害名誉权一案有了终审结果。  相似文献   
156.
目前 ,侵害公司企业利益的经济犯罪情况复杂 ,形势严峻。这类犯罪形式以“骗”、“占”、“窃”为主。防范对策主要是 :一要充分运用法律武器 ,保护自身权益 ;二是规范管理机制 ,堵塞犯罪漏洞。  相似文献   
157.
不可量物侵害制度是物权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2007年颁行的《物权法》第90条为不可量物侵害之禁止性规定。本文指出该规定有不足之处,应修改完善之。  相似文献   
158.
技术规范是有关人类在利用各类技术时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由于技术的高度专业性,传统刑法规范难以完全适用其中,因此必要时技术规范也可以进入刑法规制.普通法律规范规制“信息技术”可能产生的漏洞与风险,人工智能刑法规制中涉及的高度技术性及其专业性,人工智能时代面临着未来刑法规范的必要转型.未来人工智能刑法规制中“技术规范”的拓展至全方位动态技术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固定与设计技术法律规范的概念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技术法律规范的具体制度,在搭建起数据安全动态监管框架的基础之上,需要考虑进行框架内具体的技术规范制度设计与填充.为避免数据安全技术法律规范原则性的概括指导,应对人工智能技术特征、行为模式、侵害后果进行全面而具体的把握,设计一整套全方位、综合性的技术规范,以期实现数据安全风险的最小化.  相似文献   
159.
既判力的核心要义在于阻断当事人对既判事项再争议以及禁止法院对既判事项的再判断。对既判力理论及其法律效果认识上的分歧,加剧了知识产权持续侵权诉讼中重复诉讼、事实预决效力识别的困难,由之引发的裁判相反、法律适用不统一远非孤例。借助真实个案切入,结合指导案例,对"后诉审理前诉期间持续的同一被诉行为"和"前诉已决事实对后诉可否产生免证效"两大常遇难题找寻裁判依据、法理支撑,阐明取舍观点。切换思路,对停止侵权判令作扩张解释,使前诉判决执行力延及知识产权存续期间,被诉侵权人如有异议时须以执行异议或确认不侵权之诉对抗执行,以有效缓解权利人因反复证明而致的对立情绪、及时化解纠纷。  相似文献   
160.
刑法规定危害公共安全罪是为了保护公共安全。其中,"公共安全"的范围由法律规定的特定侵害对象和特定侵害行为加以限定。如果对公共安全造成其他严重的危害,可以构成"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但这种"其他危险方法"的范围必须严格予以控制。迄今为止,我国司法实践涉及的"其他危险方法"主要包括驾车肆意撞人、私设电网、朝远处密集人群方向射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