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35篇
世界政治   5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0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137篇
中国政治   85篇
政治理论   45篇
综合类   2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谢列兹尼奥夫及其"俄国"运动和"俄国复兴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列兹尼奥夫成立"俄国"运动以后,使俄左翼阵营矛盾变得更加复杂.杜马风波后,他与俄共的矛盾更加白热化,最后被俄共开除出党.2002年在"俄国"运动基础上成立了"俄国复兴党".  相似文献   
622.
俄罗斯与中国互为最大的邻国。自17世纪中俄两国成为邻居以来,中俄关系在中俄两国历届政府的对外政策中都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近代以来,中俄东段边界问题更是成了中俄和中苏外交交涉的重点和难点。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前,在中苏两国7500公里的共同边界中,东段边界线(即中国东北与苏联的共同边界线)达4300多公里,占57%。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联邦的边界几乎全部集中到了东段。因此,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一直是中俄两国学者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俄罗斯学者关于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的研究经历了沙皇俄国时期、苏联时期和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联邦时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23.
本文通过对俄国民粹主义革命急进派政治纲领的论析,阐明了布尔什维主义同俄国民粹主义的历史联系和继承关系.以特卡乔夫为代表的俄国民粹派的革命急进主义是俄国革命民粹主义的三大流派之一.该派自称"雅各宾党",是在19世纪60年代革命运动的影响下,在70年代"到民间去"运动失败后,为寻找新的革命出路而产生的一个革命派别.该派出于对资本主义"火焰"行将烧毁农村公社的恐惧,主张立即"直接采取革命行动",通过密谋、暴力手段夺取政权.为此,主张建立集中统一的、下级服从上级的,具有严格纪律、保持绝对秘密单线联系的"革命党";该党应在夺取政权后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对社会进行改造,通过共同使用生产工具和共同劳动的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导师列宁及其战友曾各处搜集并精心研究了特卡乔夫的文献和著作,他认为,"这位作家无疑比其他人更接近我们的观点".  相似文献   
624.
自由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和社会思想政治运动,是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时期的全欧现象,而俄国的自由主义则是以西欧自由主义的变异形态即"不充分的自由主义"存在并发挥作用的。因此,俄国近代自由主义的类型划分、历史分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些都与近代俄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历史传统不可分割,西方含义上的自由主义难以运用到俄国。  相似文献   
625.
最近,俄国社会民主党史的组织生活再次出现严重的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危机正进入关键时刻.当前这次危机始于中央委员会一些成员今年6月在巴黎举行的一次会议①.他们的决议构成了后来党内一系列重要事件的轴心,也导致了党内各种派别和倾向的重组.然而,在我们比较深入地讨论这次会议的决议之前,我们必须考虑(哪怕只是粗略地考虑一下)俄国社会民主党在今年年中所处的总的形势,以便能够评估召开这种会议这一事实本身的意义和会议所从事的政治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626.
中国东北地处东北亚核心地带:南接朝鲜,北临俄国,东南与日本隔海相望,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来是远东矛盾的焦点。近代以来,俄国围绕其外交方针——远东政策在此地区展开日益疯狂的扩张活动。20世纪之前,主要采取边境贸易、非法移民等“和平”的渗透方式。当这些手段不能助其达到预期目的或既定目标受到外来威胁、挑战时,便会立即撕下虚伪的面纱,实施赤裸裸的政治、军事干涉,彻底暴露沙俄吞并东北、侵略中国的野心。  相似文献   
627.
《论我国革命》是列宁在生命最后阶段从总体上对俄国革命道路的回顾与总结。孟什维克与第二国际的修正主义者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出发,强调落后的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物质生产力水平和文化条件,指责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十月革命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们主张先在俄国发展资本主义,条件成熟后再搞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中提出一种可以概括为“先夺权,后创造条件”的设想,即没有客观条件不能建成社会主义,但是可以先取得政权,然后利用无产阶级政权创造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客观条件。列宁的思想是对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发展,不仅对俄国革命做了科学论证,而且为一切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这对一个多世纪来世界各国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