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25篇
工人农民   15篇
世界政治   75篇
外交国际关系   52篇
法律   489篇
中国共产党   958篇
中国政治   968篇
政治理论   359篇
综合类   5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77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321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78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46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32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119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列宁最先提出、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最终完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从批判到建构的嬗变。这一历史过程的当代启示在于:必须在科学与价值的统一中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应然性内涵;在时代特色和中国国情中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成的现实基础;在借鉴与批判中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在政治传播与大众认同的张力化解中探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机制。  相似文献   
112.
德国大思想家康德说过:"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敬畏之心源自人的信仰,只有当人的心里有敬畏或恐惧的事物,才会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才能维持着社会道德规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什么是敬畏之心?"敬"是尊敬、恭敬;"畏"是畏惧、佩服。而敬畏是"敬畏相连,敬中有畏,畏中有敬",是人在面对权威、崇高或庄严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3.
"我为什么要入党?"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大庆油田百位"油二代"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给出了干脆利落的回答——"对党的信仰和对理想信念的追求。"在百位"油二代"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中,三位年轻人的入党思想动机和初心故事,折射出更多"油二代"的新时代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4.
编纂一部真正属于中国人民的民法典,是新中国几代人的夙愿。2020年5月28日,人民大会堂一声铿锵有力的"通过!"宣告这一美好愿望终于成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2015年3月正式启动到2020年5月最终通过,民法典编纂工作跨越五个年头。这一浩大工程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定政治立场,胸怀法治信仰;他们以人民为中心,凝聚最大立法共识;他们秉持工匠精神,不断创新立法技术;他们在1800多个日日夜夜中挥洒汗水、辛勤耕耘,为民法典编纂贡献了光和热。他们,就是民法典编纂工作专班的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115.
法律信仰对于中国的法治建设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与西方不同,中国的法律文化观念深受传统礼法道德文化的浸润.传统文化对法律信仰的形成既有消极影响又具积极作用.因此,在法治建设过程中,法律信仰的构建应注重表达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价值意义,充分考虑人们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16.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从其具体开展而言,具有理论维度和实践维度两重维度。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教育原则,坚决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一般化、宗教信仰化,从而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本质规定为基准,受教育者必须对现实生活世界充分地、全面地把握,必须确立现代生活的意识,必须从生活意识与生活情感中确立对未来的希望。以此,受教育者对马克思主义"真知""真信""真行",从而达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知"与"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7.
青年信仰的形成与其私人生活状态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作为一种空间实践,私人生活则与媒介关系紧密。以媒介为中介所建构的交往空间往往成为私人生活呈现的重要场域,并通过培育个人主体性及其公共素养,进而生成稳定的社会信仰。青年信仰同样如此,其私人生活于媒介空间的演变构成信仰嬗变的重要因素。数字化媒介时代的到来,青年私人生活成为象征性交换对象,陷入透明化与私密化困境,这导致当下青年信仰的迷失。与此同时,青年私人生活变化同样蕴含着新的公共性建构因子,亦即通过陌生性交往衍生出来的差异性经验认同、互助行动等公共生活契机,背后突显青年信仰的重构路径。  相似文献   
118.
开展对习近平"人民有信仰"命题的讨论,无疑具有积极而长远的意义。客观地讲,中国的国民性在现阶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和提升,但是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开展对全体人民群众的信仰建设,具有多重积极而实质性的功能: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有利于切实解决国家认同感,缓解国家认同感的压力;有利于真正传承中国文化,延续中华文化的血脉;有利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贡献。现阶段中国信仰建设内容的核心和关键性是:认同并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定并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认识并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可并笃行中华文明与文化。开展对全体人民的信仰建设的举措应当是:旗帜鲜明地唱好主旋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视家庭建设和作用;重视先进代表和楷模人物的引领;重视信仰建设的绩效推广推介。  相似文献   
119.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千年梦想,百年求索。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一个答案始终不变——崇高而坚定的信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一代代共产党人用信仰举起精神的火炬,在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改天换地、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回望百年沧桑,选择信仰道路艰难,坚守信仰高地更难。这其中不仅布满荆棘,甚至还会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相似文献   
120.
检察官客观义务是检察伦理的核心内容。实践中,检察伦理的缺失不仅会导致冤假错案和个案处理不公,而且会导致司法公信力的缺失,也无法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对国家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形成很大障碍。检察机关应当秉持客观义务,从客观义务伦理的内在要求和现实状况来建设检察机关伦理道德,并重点关注正义精神、公平意识、公益之心、法治信仰和诚信伦理。同时,还要认真研究检察官伦理建设的有效性问题,即尊重现实人性,固守“底线伦理”;发挥示范作用,形成“引导伦理”;重在制度建设,生成“规制伦理”;协调矛盾冲突,确立“至上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