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11篇
法律   12篇
中国共产党   44篇
中国政治   81篇
政治理论   28篇
综合类   3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道传统文化在21世纪的出路就是把儒道互补的传统文化落实到中国的文化主体性的建构层面,即把儒道互补的思想文化价值信仰资源与建构公民社会之公民信仰相结合。信仰的指向是文化与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儒道互补而推衍出"天道"、"和谐自然"、"公正"三个概念,是儒道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这三个理念对于中国在21世纪构建公民社会中,培塑公民信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2.
楠舟 《民主》2014,(2):39-41
<正>"这么美丽的地方,现在,只有你和我能看得到,而我的相片,把美丽带给了那些喜欢美而无法看到的人。"——李学亮壬辰年春夏之交,笔者在新疆文联大厦遇见从昆仑山摄影归来的李学亮,他皮肤黝黑,可以想见这次旅途的艰辛,可他依旧乐呵呵如弥勒佛一般。一位作家说,李学亮又到昆仑"摄魂"去了。  相似文献   
103.
徐薇 《学习月刊》2014,(6):13-15
明代小说所描写的佛道之争不是小说作家个人头脑臆想的产物,而是千余年来中国历史上佛道之争的概括和浓缩。既有历史的悲惨庄严,又有文化的博大厚重:既有历史的积淀,又有现实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4.
中国文化的历史是儒佛道三家共同构成的。宋明理学是在与佛道两家思想的相互交流与碰撞中崛起的。作为理学奠基人的二程兄弟一方面对佛道两家的思想有一些借鉴,另一方面又坚定地站在儒家立场上与释老展开针锋相对的理论斗争,期望以此中兴儒学,重新树立起儒学的思想统治地位。  相似文献   
105.
裘缉木 《两岸关系》2014,(11):62-65
<正>~~  相似文献   
106.
和谐思想是儒道互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和谐社会也是传统最高理想的社会形态。全面发掘、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从而为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是一项很有现实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7.
天珠探源     
王冬梅 《春秋》2014,(5):62-63
正释义天珠天珠,藏族人认为是"天降石",视为"活的宝石",受到虔诚膜拜和恭敬收藏供养,世代相传。天珠是藏族最贵重的护身符,人们相信,诚心供养佩戴天珠可以消除业障、获得福报、防止中风及免除被外道邪魔伤害,又可增强体力,增加财富等等。相传在公元三千多年前,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生空前大瘟疫,百姓死伤无数,灾情十分严重。当时文殊菩萨的前身"曼殊室利佛"正好经过喜马拉雅山上空,亲眼目睹百姓遭受瘟疫荼毒的惨况,心中顿时无限  相似文献   
108.
曹秀华  ;徐望驾 《求索》2008,(2):121-123
佛教至南朝梁武帝时达到鼎盛,时风所及,梁代皇侃《论语义疏》深受影响,解经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一是大量选择佛语词解经,二是仿照译经文法自造个人特色的语句。这两个特点在中国经学史上是非常独特的。  相似文献   
109.
东汉末年出现的由无名氏所作的《古诗十九首》,被称为“五言之冠冕”,对于后世影响很大。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渴望建功立业的士人在其政治抱负无法实现时,转而寻求道家思想的支持,但儒家思想的影响又使他们感到矛盾和痛苦。因而诗中多处体现了儒道思想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0.
震惊全球辛普森(Orenthal James Simpson)杀妻案最终被判无罪,这场历时数月的审判引来20世纪美国社会及以及全球的巨大争议。这场全球媒体瞩目的"世纪审判",将美国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原则体现的淋漓尽致,尤其是非法证据排除原则和品格证据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