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2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21篇
世界政治   4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3篇
法律   262篇
中国共产党   1082篇
中国政治   1149篇
政治理论   335篇
综合类   70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45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212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231篇
  2008年   292篇
  2007年   501篇
  2006年   1134篇
  2005年   8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起源于清末民初,以章太炎为精神领袖的“国粹派”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保守主义的文化团体,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的分离是“国粹派”和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者的重要特征。五四时期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出现高涨,成为当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鼎足而立的主要文化思潮之一,不仅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几次大的思想文化论战都是保守主义的“东方文化派”和“学衡派”挑起的,而且他们的一些文章和著作发表或出版后都产生过巨大的社会反响。三、四十年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走向成熟,其标志是现代新儒家作为一个学派的形成。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及其代表人物主要是围绕“中西文化”、“新旧文化”和“西化与现代化”这样几个问题展开思考,并与反传统主义的西化派、主张俄化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争论的,他们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缺点,理论建树与理论局限,也主要反映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认识上。  相似文献   
112.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它经历了形成、演进和解体三个阶段,经过不断创造和革新并以变化了的形式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特点,众说纷纭。通过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观念和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及其教育价值观的透视,总结出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教育观。二是德智统一观。三是内在观。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对现代教育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韩国的崛起同其独特的民族精神是分不开的。其中,韩国学校在培育民族精神过程中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儒家伦理是韩国学校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德育改革是韩国学校培育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径,历史文化教育是韩国学校培育民族精神的载体。这些经验值得我们探究和学习。  相似文献   
114.
霍晓玲 《探索》2012,(5):109-114
文化保守主义是当代中国一个引人瞩目的社会思潮和文化流派。它具有影响范围广、实践性强、流派复杂等特点。这一思潮对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既有积极价值,也有不良影响。我们应历史、全面、客观地看待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多元文化建设中的一支有益力量。  相似文献   
115.
3月份以来,农一师十二团妇联通过"五个结合"组织开展了廉政文化进家庭活动。一是与荣辱观教育相结合,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体内容,广泛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道德宣传和实践活动,推动荣辱观进家庭。二是与新团场建设相结合,按照社会主义新团场的要求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  相似文献   
116.
张之启 《学习月刊》2013,(24):68-69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时代阐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涵盖了指导理论、奋斗目标、精神动力、行为规范各个方面,既有信仰指南,又有共同目标,既有精神精髓,又有基本道德规范。这对明确大学生的成才方向、成才目标、精神动力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相似文献   
117.
刘伟 《世纪桥》2013,(5):22-23
早期儒家对生死有着深刻而又理性的认识,其生死观在当今高校生死教育过程中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它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死亡价值观,促进学生进取心的形成。其次,它能够端正大学生对生死态度,珍惜生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再次,它能够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有利于身心健康。最后,它能够帮助大学生掌握自己的命运,正视生命中的偶然与必然。我国高校的生死教育在借鉴国外相关经验的同时也可以吸取早期儒家的生死智慧这可以更好地提升大学生的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118.
先秦思想中已有相对成熟的民生思想系统,这一民生传统在先秦的基本建立及其传承,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根红线。本文从先秦儒家"仁"的范畴、先秦诸子思想中的民生思想、先秦民生思想的自有系统等层面展开论述,概要说明先秦思想中的仁政、民本、民心、爱民、养民、利民、富民、教民、恤民等民生概念及其内在系统性,为深入研讨中国传统民生思想体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9.
《外交评论》2016,(3):73-99
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和中国近年来的崛起,为中国外交带来了新的重要契机和挑战,呼唤新的外交思维和理论以指导中国外交实践,建构更合理的国际秩序。中国一些儒家学者开始诉诸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他们在春秋时期的华夏天下秩序和后来的朝贡体系中找到了启示和答案。他们认为,以国家主权平等为中心的现代国际秩序存在根本性的不可修复的缺陷,而儒家王道精神和天下秩序理想昭示了更合理、更正义的国际秩序,所以未来理想的国际秩序应该是以儒家王道精神为基础的天下秩序。尽管这些儒家学者对现代国际秩序的批评有很多的合理性,他们所提出的天下主义秩序充满洞见,但是有关重建儒家天下秩序的主张是很值得商榷的。其实,儒家天下—朝贡秩序与当今以民族平等为基本原则的国际秩序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和冲突,但是儒家道义原则以及由此推衍出来的儒家国际正义原则仍然非常有用,可以指导当今国际关系的具体实践。中国学者需要认真研究和比较中西方文明,推动儒家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对话,寻找儒家思想与国际伦理原则以及国际法相容的契合点,让儒家思想融入国际主流价值,从而完善现代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20.
早在先秦时期,巴人和三苗的一支即已在武陵地区生存繁衍,发展成为现今武陵地区的两大主体民族:土家族和苗族。自汉代起,汉人就以相当的规模进入本地区。持续的人口流动奠定了现今武陵地区以土家族、苗族、汉族为主体,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间形成了共生共存、博弈互惠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