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4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124篇
中国共产党   18篇
中国政治   38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诚信——和谐发展之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小锡 《群众》2012,(12):77-78
诚信,顾名思义,即是诚实守信。一个社会和惜发展的状况与程度往往取决于社会诚信。没有诚信的社会往往是矛盾雨出乃至动荡的社会,也是没有活力、没有希望的社会。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诚信既是经济社会和谐的平衡器,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92.
在美丽的蓟运河畔,有一个辖区面积仅0.9平方公里的美丽村庄——滨海新区汉沽大田镇芦前村。这里的村民以蔬菜种植和淡水养殖为主要产业,200多亩塑料大棚为主的蔬菜种植园区年生产蔬菜3800吨;  相似文献   
93.
不动产物权登记公信力主要取决于物权公示制度、登记审查制度以及物权行为制度.登记成立主义与实质审查协力为登记公信力提供了制度基础.采取形式审查主义的德国,其登记具有公信力,在于物权行为无因性将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进行效力绝缘.德国法的流通抵押,抵押权公信力的完全获得,尚需抵押权抽象性理论与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的结合.我国登记模式应为登记成立主义+物权行为有因性+实质审查主义+担保物权从属性.如果土地使用权将在大范围流转,应建立权利流转的登记成立主义,如果土地使用权将仅仅在集体范围内(熟人社会之间)流转,那么任何形式的登记都将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94.
一心 《今日浙江》2011,(20):7-7
10月19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会议要求,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  相似文献   
95.
司法公信具有重要意义,其依赖于高尚的精神文化、健全的制度文化和规范的行为文化,要通过创建公信品牌,搭建文化平台、健全制度体系、加强规范化建设等途径来促成司法公信的生成。  相似文献   
96.
《党政论坛》2012,(2):20-21
PM2.5可以很复杂,也可以很简单。但是,与其担忧其“负面影响”,不如多想想它所凝聚的环保共识、所折射的执政理念、所承载的政府公信。  相似文献   
9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深刻领会其要义,就是追求司法公正,重视个案正义,提升司法公信。那么,如何实现个案正义?  相似文献   
98.
民事裁判文书理由阐述之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深化,民事裁判文书的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加大裁判文书的阐述力度,增强其透明性与说服力,以实现裁判的公正与正义,已经成为裁判文书改革的重点。目前,民事裁判文书不注重说理、说理不够,无说服力的现象仍比较突出,既损害了人民法院裁判文书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也影响了公正司法。本文就民事裁判文书的透明性和理由论述的充分性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以期有助于提高民事裁判文书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99.
基层检察院是全部检察工作的基础,是检察执法公信力建设的前沿陈地。基层检察院应通过树立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公信执法理念,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强化法律监督、强化自身监督,从而提升检察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可是物质的丰富并没能带来心灵的富足,反而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自己成为了“弱势群体”,我国社会群体出现了较普遍的“弱势心态”。当前我国社会群体的“弱势心态”有蔓延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比较引发,相对剥夺感激发,自控感降低加重。这种“弱势心态”可以成为一种内在动力,激励人奋发向上;也可能会成为一种障碍,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风险和危害。消解社会群体的弱势心态,不仅需要个体的改变,更需要政府完善利益分配制度、强化政府公信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