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64篇
中国共产党   19篇
中国政治   48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4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治国方略。在法治条件下,为保障公民权利,应以法治的理念重新审视警察权,并应以法治的原则和观念指导警察权的构建。  相似文献   
122.
警察权与公民权博弈地位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警察权与公民权之间的对立统一使二者之间存在博弈关系,但由于二者在博弈地位上存在差异,致使实质博弈难以展开。应当从适度控制警察权与适度扩展公民权两个方面着手,消除二者之间的差异,达成“双赢”格局。  相似文献   
123.
新生代的农村流动人口对基本公民权的渴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即“第二代农村流动人口;主要指90年代外出务工经商的那些流动人口(当然并不是所有90年代外出的农村流动人口都属于第二代,但他们从总体上看具有第二代的特征)。与80年代外出的流动人口相比,他们有着这样一些社会特性;首次外出的年龄小、没有务农经验、在农村生活圈子小以及经验少、受教育时间长、许多人有着各种雄心勃勃的计划等。这样的社会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对自己外出处境的看法和心理体验,以及采取的行动。特别是当他们预期与现实有较大的差距时,他们所感受的痛苦比第一代农村流动人口更深…  相似文献   
124.
当代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保障的变动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的保障存在典型的差序格局,随着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这一差序格局具有时代性,主要体现在其趋势变动之中。本文从公民权利需求、公民维权意识、公民主体结构、政府保障行为四个方面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保障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公民权利的实现往往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它更多对应的是政府的即时性义务和法定义务(责任),而非渐进性义务和道德义务(道义上的体恤),努力实现公民保障结构的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5.
论扶助公民权是构建和谐警民关系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管理模式从静态封闭型向动态开放型转换时,警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失调和冲突。这是由于相对于警察执法权的公民权过于弱小,两者并没有达到对等平衡,公民权对警察执法权不能实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从而造成警民关系的不和谐。通过依托社区创建新型群众组织、对群众加强教育增进对公安工作的了解和引入媒体监督等措施来扶助壮大公民权,能够让警民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相似文献   
126.
欧洲参与式预算兴起的主要目标是缓和社会各阶层的冲突,推动地方政府决策民主化发展,以及充分回应民众的需要,其基本模式包括:法国的民众和市政府共享决策权的商讨模式,德国的行政部门控制下的优化决策模式,西班牙的"联合参与"模式,意大利的调整的阿雷格里模式。欧洲参与式预算四国的总体性考察表明:参与式预算的推进主要受政党、联盟及社会网络自我组织能力、参与式过程中组织"设计"元素、官方实施试验的行政和财政能力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7.
《中国日报》在对外传播中塑造了较为全面、丰富的中国农民工形象,尤其采取特定的叙事策略着重突出其"幸福"形象,以积极回应国际舆论、服务对外宣传目的。本质上《中国日报》的农民工报道是对国内不同属性媒体报道的贯通与综合,农民工仍然是沉默的被代言群体、并作为新闻背景存在。后续传播中必须正视这些问题,以切实提升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28.
论公民权与公权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民的特定涵义是有权参与国家政治的"公人"、"政治人",公民权即公民"参与国家"的"公权利",它与"私人"的自然人、经济人及其"私权利"不能等同.而"国民"的则具有宪法上的公民和私法上的自然人的双重身份和公权利与私权利双重权利.公权利是对应和对抗公权力的.所谓"市民社会"也应兼有政治性的"公民社会"和经济社会性的"私人社会"双重属性.澄清这些概念和确认其宪政地位,并保障公民权的享有和行使,对于推进政治改革,建立法治国家和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9.
赵大千 《求索》2012,(9):99-101
美国劳动权理念的独特性是:关注劳动权的法律实践运作,而非概念阐释。以此为核心,本文从三个维度展开讨论:从文本维度考察,联邦宪法权利理念旨在为劳动权问题提供法律基础和原则性指引,将不同群体的利益冲突和权利诉求转化为宪法问题。从运作机制维度考察,根据普通法方法,司法审查制度保障劳动权法律在司法过程中得到独立判断。从历史维度考察,以洛克纳案为例,展示劳动宪法案件的具体司法实践过程。综上,美国劳动权理念启示我们,将研究重点从劳动权的宪法宣告,转向特定时空条件下,劳动权法律的合法性、社会效果和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130.
笔者认为,对公民旁听人大常委会会议是否具有发言权。确实不能简单以“有”或者“没有”来予以限定。而应该从如何规范和完善相关制度着眼来看待这一公民权力的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