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5篇
  免费   20篇
世界政治   19篇
法律   519篇
中国共产党   5篇
中国政治   53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2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5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41.
交通肇事后逃逸是实践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指使肇事人逃逸的人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的规定值得质疑.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不构成结果加重犯.肇事人因其先行行为负有救助被害人的义务,若肇事人不履行该义务则可能构成其他犯罪.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并不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而会因自己的教唆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或者过失致人死亡罪的共犯.  相似文献   
742.
郭自力 《中外法学》1999,(3):116-120
<正> 一、问题的提出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内地司法机关对张子强犯罪集团和李育辉案件的审理引起了香港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法律问题。 张子强犯罪集团产生于90年代初的香港,自1991年起在香港和内地跨境作案,犯下了滔天罪行,被香港人称为世纪大盗。1998年1月被内地司法机关捕获。  相似文献   
743.
论单位与自然人之共同犯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单位与自然人共同犯罪作为单位共同犯罪的一种形式 ,由于行为双方身份上的差异 ,导致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观的共同故意和客观的共同犯罪行为为其认定条件。刑事责任要在正确认定主犯、从犯或者教唆犯 ,胁从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44.
曹勇 《政府法制》2011,(10):44-45
李华波用最简单的手段卷走9400万元国家资产,又以"来电来函"的方式嘲弄他曾经委身的体制。一个失效的监管体制,连携款外逃者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于是他从海外"举报"了自己。  相似文献   
745.
温州的一起强奸案件,由于司机不具有与加害人共同的犯罪故意,也即可归责的主观罪过,因此不构成共同犯罪,检察院和法院对该司机从犯(胁从犯)的定性是不恰当的。但是该司机的行为属于避险过当;也有可能构成不纯正不作为犯,所以应承担一定的刑事责任。从这个角度来说,检察院和法院以强奸罪对该司机进行定罪量刑又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46.
作为故意犯罪,危险驾驶罪理应存在共同犯罪的情形.机动车驾驶者之间以及非机动车驾驶者与机动车驾驶者之间均有可能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共犯.暗中帮助他人危险驾驶的行为人应构成危险驾驶罪的片面共犯,而不知情的危险驾驶者则应单独构成危险驾驶罪.在间接正犯和单独不作为犯的情况下,非机动车驾驶者应单独构成危险驾驶罪.危险驾驶者的同饮者、劝酒者、同乘者以及饭店、酒吧等酒水提供者均不应构成危险驾驶罪的共犯.  相似文献   
747.
共同犯罪中实行过限的认定是共同犯罪的定罪量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然而刑法理论界集中探讨实行过限的文字却很少,大部分论著对实行过限都是稍微提及或一笔带过,专门论述实行过限的论文更是屈指可数,这种对实行过限不够重视的状况与实行过限的重要性是不相匹配的;司法实践中,也经常遇到共同犯罪实行过限的疑难案件,因此亟需从刑法理论上加以研究。文章以李×、王×盗窃案为例,对共同犯罪中实行过限的问题进行探讨,以厘清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48.
关于过失共同犯罪问题,理论界和实践部门争议颇多,特别是过失共同犯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的问题难以达成共识。本文立足实践,通过分析过失共同犯罪的必要性和核心要件——共同注意义务,成立基础——主观意思联络等问题,进而肯定过失共同犯罪属于共同犯罪。  相似文献   
749.
【裁判要旨】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死亡案件存在转化认定问题。对于首要分子未直接实施致人重伤、死亡行为的,或者首要分子虽然参与实施殴打,但其行为不是致死被害人的直接原因的,应区分不同情况,依据共同犯罪的理论,准确界定罪责。  相似文献   
750.
一、基本案情河南省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开庭审理查明:(一)2006年1月6日晚,被告人廖汝坤、李玉新预谋后驾驶机动三轮车携带编织袋、扁担、手灯等工具来到南阳市卧龙区青华镇养心庄村,多次进出村民院落偷盗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