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35篇
中国政治   47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少数民族典籍翻译在翻译底本选择、译作民族性把握以及翻译功能等方面不同于汉文典籍翻译,有其内在的特殊性。当前,全球化是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的重要语境,全球化对少数民族典籍翻译理论及策略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民族性与世界性、经典化与大众化,就是全球化语境下衍生出的民族典籍翻译两对对立统一关系。如何把握这两对关系,寻求两者的平衡成为全球化时代少数民族典籍翻译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2.
让生活为德育注入新的活动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视道德教化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儒家典籍《大学》《中庸》把“修身”与“治国”“平天下”并提.并且把“修身”作为前提和基础来看待。可见。德是立国正身的根本。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优也。”显示出教育先贤对礼坏乐崩的担忧。  相似文献   
73.
证人证言作为一种证据制度有其悠久的历史。我国古代法律典籍《周礼》中就有其记载。近代和现代世界各国在诉讼立法时均将其纳入其中。在当代我国诉讼制度中,无论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都有证人证言制度的规定。而证人证言是由证人所提供的。因此,哪些人能够充当证人,哪些人不能充当证人,易言之,证人资格和范围问题就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74.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的教育家、思想家,他一生都在用他的思想和学说教化人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而其思想首位是孝,核心是仁,"以仁统摄诸德",由孝生仁,以仁为做人的根本。《孝经》是记录孔子孝思想,孝文化的重要典籍。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  相似文献   
75.
崔凤军 《传承》2012,(3):48-49
中国是一个有着非常深厚官本位文化的国度,如何做官则是大量典籍贯穿始终的内容。先人们凝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智慧,今天依然大有其用。通过读史从历史典籍中参悟从政的道理,可以借古鉴今。  相似文献   
76.
丛领滋 《春秋》2016,(1):50-52
商贸活动自古就有“行商”与“坐商”之分。旧时的坐商,或以店铺门面作为固定经营场所,或在人多的地方寻一固定点摆摊经营。而所谓行商,则主要是指那些肩挑货担小本经营的流动摊贩。这种“担货贩卖”的摊贩,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称之为“负贩”。  相似文献   
77.
明朝三百年,佛教事业虽非强势,但刻经事业仍盛而不衰。据现有资料确证,明代共刊刻过五部大藏经,官版三部,私版两部。《洪武南藏》为明代第一部官版大藏经。奉明太祖朱元璋敕令,该藏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在南京蒋山寺开雕,完成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9年)。共收经1600余部,7000余卷,分作678函。该藏系据《碛砂藏》复刻,为  相似文献   
78.
在<荀子>出现之前,儒家典籍中无"教化"一词,"教"与"化"连用,在儒家典籍中首次出现在<荀子>中."教化"作为一个双音词,既有"教"的涵义,又有"化"的涵义.可是现在流行的许多辞典中,把"教化"之"化"解释为"感化",此解不合于荀子的原意.荀子所讲的"化"是指人长期生活在某种环境中,他原有的思想道德面貌就逐渐会被环境所改变,"化"是环境对人的道德思想所产生影响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人是感觉不到的.荀子提出的既"教"又"化"思想,是对先秦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重大发展与完善.他纠正了只重视"教诲"而忽视"教化"的倾向.理解荀子的这一思想,对于改进我们今天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9.
劳吾 《西部法苑》2003,(11):52-54
  相似文献   
80.
据《论语&;#183;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体现了孔子思想中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一种教育思路。这充分说明孔子认识到学必有所本,而所本的文化典籍并不是学习的终极目的。在孔子那里,他是想通过“文、行、忠、信”这样一个逐步深入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全面的道德素养。自始至终。孔子都是把德育教育放在很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