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9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218篇
中国共产党   140篇
中国政治   228篇
政治理论   105篇
综合类   1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89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正>2009年下半年,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联合民建北京市委组成联合调查组,围绕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这个议题,先后赴通州、大兴、怀柔、房山等地进行了实地调研,与市农委进行了专题座谈,并在调研  相似文献   
62.
廖丹 《学理论》2012,(21):78-80
农地流转在现有土地产权制度框架下还存在诸多障碍,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于农地产权制度的不完善。依据资本理论和产权理论,要真正实现农地作为资本在土地市场进行自由交易,如何化解现有法律制度中对农地资源转化为资本的制约,是实现扩大农业再生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的关键。  相似文献   
63.
农地流转是"三农"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内农地流传中的抵押现象引人注目,此问题关键在于农地抵押的风险及预防机制。运营体系自成一体的综合农协内在组织能力具有化解农地抵押风险的功能。"风险—中介—化解"程式表明综合农协主要部门在相关风险对接上能较好进行匹配。本文以"三位一体"农协为出发点,总结出促进农地抵押实现的以供销社、合作社以及信用社为桥梁的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64.
本文通过对国家农村土地调整政策在当前农村实践实际情况的考察,发现这一政策在客观上造成了两类不同的农民群体,一是人少地多的农民群体,这类农民群体成了不调整土地的既得利益者.二是人多地少的农民群体,这类农民群体则成了不调整土地的受损者.此外在目前农村的实际情况下,还有一部分在农村拥有土地却又已经脱离了土地生产而生活在城市的农民群体,这类农民群体也是当前农地政策的受益者.而取消农业税和其后的后续惠农政策则在客观上进一步固化了第一类和第三类农民群体的利益,弱化了第二类农民群体的利益.  相似文献   
65.
胡婵 《理论月刊》2010,(9):18-20
毛泽东农地思想的主线一直都是坚持农地的国有化,中间经历了短暂的私有化阶段,是出于对当时中国国情的具体考量,在1953年,也就是解放后不到四年的时间,正式开始了农地公有制进程,而毛泽东的农地思想的变化,始终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解决中国农村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的需要。  相似文献   
66.
资讯     
国土资源部:征地补偿费要直接支付给农民 国土资源部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征地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在今后的农地征用中,应支付给被征地农民补偿安置费,且要直接支付给农民个人,防止和及时纠正截留、挪用问题。  相似文献   
67.
68.
“三低”和“三多”说明了新生代农民工发展权的被忽视状态。城市需要农民工,但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根据调查,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现象。而与“三低”相对应的,则是“三多”——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  相似文献   
69.
文华 《理论月刊》2010,(7):174-176
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发展经历了四大阶段:一是明令禁止阶段;二是政策解禁阶段;三是制度规范阶段;四是政策推广阶段。出现这种制度演进历程,主要基于中央政府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是市场经济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合理自利需求;二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三是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面临发展"瓶颈"。在现实操作中,必须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确保不改变土地性质;二是如何确保不改变土地用途;三是如何确保不脱离各地实情;四是如何确保农民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70.
发展与人权是联合国的两大宗旨,二者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但发展与人权长期以来处于"并行"状态,在各不搭界的轨道上运行,造成了一系列问题.世界各国积极探索人权与发展的结合之路,提出"发展权"概念,以期解决人权与发展并行带来的问题.但发展权容易使人专注于发展的"权利性",而忽视人权的"义务性与责任性",造成盲目发展,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在发展权前冠以"科学性",提出科学发展权,能把人权的权利性与责任性双双凸显,避免盲目发展所带来的问题.科学发展权具有形式性价值与实质性价值,是人权与发展结合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