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81篇
  免费   118篇
  国内免费   35篇
各国政治   69篇
工人农民   16篇
世界政治   158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0篇
法律   1306篇
中国共产党   986篇
中国政治   1262篇
政治理论   606篇
综合类   100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403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430篇
  2010年   427篇
  2009年   440篇
  2008年   419篇
  2007年   314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27篇
  2004年   231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177篇
  2001年   146篇
  2000年   12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李向飞 《学理论》2012,(35):33-34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在代表性著作《论自由》的第三章对个性进行了充分的论述。密尔认为个性发展或发展个性本身就是一个伦理原则,他认为个性就是一个人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所喜欢的去做,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去追求、去探索,可以制定自己的计划,而且承担自己选择的后果。个性的自由发展能促进一个人的智力、判断力等各种能力的发展;个性的自由发展能够促进社会道德的自由发展,促进了道德水平的提高,个性是个人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研究密尔关于个性自由发展的思想,对我们的生活和教育有诸多启迪。  相似文献   
122.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再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关于中国革命发展阶段的理论,这一理论在形成初期曾产生过积极作用。但是,陈独秀没有辩证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时犯了机械唯物论的错误,这是"二次革命论"产生的真正根源。陈独秀主张利用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为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认为中国不能超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则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23.
元代之前,有关宫调的理论,均不出于"音乐"论的范畴,但自元曲产生之后,曲论者纷纷讨论宫调的"声情风格",由此而形成了"宫调声情说"。产生这种转向的主要原因在于:金元时代战乱频繁,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南侵,使得宋代的礼乐制度及职官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但却造就了各民族多元艺术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了独特的元曲文艺风格。在民族融合过程中,各民族音乐的乐律具有较大差异,无法形成统一的标准,加之当时乐律不讲、音声失传,礼乐大乱,雅音杂俗,俗乐窜雅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最终导致曲论者放弃对音律的讨论,转而探寻宫调声情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124.
正上世纪90年代,随着苏东剧变,冷战告终,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一度陷入低潮。其时,日裔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迫不及待地抛出"历史终结论",断言西方所谓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点。20年后,在乌克兰、泰国、埃及等移植西式民主的国家纷纷陷入动荡之际,欧美国家内部也面临金融危机、  相似文献   
125.
刑事政策和刑法教义学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刑法教义学是国家对刑事政策目的的反应,现代民主法治国家应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刑事政策和刑法教义学,德国刑法教义学以罗克信(Roxin)为代表的功能论因提出将刑事政策纳入刑法教义学体系中而备受推崇,与之相对应的威尔策尔(Welzel)目的行为论并非忽略了刑事政策,其论证过程所基于的本体论更具限制国家刑罚权的功能,故应在本体论基础上发现能更好地保障人权的理性的刑事政策和刑法教义学.  相似文献   
126.
张亭 《法制与社会》2012,(21):132-133
任何权力都可能被滥用——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概莫能外。究其原因,西方思哲们将其诠释为"人性"使然,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其权力规范与制衡的制度体系。与他们不同,由于受到传统的"性善"论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权力规范之路似乎走得格外艰难。值得欣慰的是,中国的民权观念正在崛起,民众对权力与权利的认识正在逐步走向理性与规范。中国的权力规范之路在强调现有的分权机制的基础上,更应注重权力监督与权利监督的作用与意义。这也是立基于中国现实的基础上所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7.
程序正义既是发现真实的手段,也是判决正当化的源泉。以此为前提的程序保障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关注重心各有不同。第一个阶段旨在强化当事人权,第二个阶段试图以充分的程序保障作为判决效的基础,第三个阶段则以程序保障作为民事诉讼目的。作为一种诠释民事诉讼制度的原理,程序保障论从当事人之间的水平关系出发,反思了以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纵向关系为中心的民事诉讼,并试图在期日、期间、送达程序、主张举证程序、证据调查程序、上诉程序以及调解程序等各个层面重建民事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28.
刘远 《法学论坛》2015,(2):37-46
司法逻辑是一种客观逻辑,刑法的司法逻辑精神是一种客观精神,对此要在刑法自身结构中的自生性(内部性)与建构性(外部性)的矛盾中理解。《刑法》第1条乃是这种精神之总成,其中"结合"与"为了"之表述体现此精神尤为明显。在司法逻辑中,控方以《刑法》第2条为总依据的追诉偏好刑法的外部性,而辩方所偏好的则是刑法的内部性。内部论的刑法本体论和无知论的刑法认识论是理解《刑法》第3至5条罪刑法定主义的司法逻辑的哲学基础。实现刑事正义的关键不在于刑法确定不确定,而在于摆脱独断论、图像论、刑法外部性等种种束缚,从主体间性、语境论、刑法内部性上发现刑事正义的司法逻辑进路。  相似文献   
129.
薛聪 《法制与社会》2013,(15):221-222
人性论是社会管理理论体系的基础,中国传统人性论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孔孟强调的“人性善”和荀子的“性恶论”,西方文化因为宗教原因等而长久地坚持“性恶论”.本文通过对东西方人性论简单的梳理和回顾,以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养料,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法治建设增砖添瓦.  相似文献   
130.
半月大事     
《共产党人》2013,(20):6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名条例》10月1日起实施《宁夏回族自治区地名条例》将于10月1日起实施。条例规定,地名的命名、更名要按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地名更名应当从严控制,可更名可不更名、当地群众难以接受的,不得更名。对有重大影响的地名、列入历史地名保护名录的地名、风景名胜、文物保护单位和公众争议较大的地名,在命名或更名前应当公示并组织论证或听证。对批准的标准地名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