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0篇
  免费   60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7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319篇
中国共产党   77篇
中国政治   302篇
政治理论   35篇
综合类   34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71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01.
“私了”案件是指刑事案件中的被告人或其家属,以给予被害人一定的经济补偿为条件,而要求被害人不报案或不追究被告人刑事责任的情况。目前,案件“私了”在农村比较突出。案件“私了”,在一定程度上使当事人的私权得以充分的发挥,减少了司法机关的工作,避免了司法资源的浪费。同时,案件“私了”也产生一些弊端,如对依法应当公诉的案件,当事人双方通过“私了”解决,势必丧失了国家公权力的保护,缺乏法律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可见,案件“私了”和公诉权的行使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司法实践中如何认识和处理好二者的关系,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202.
孟亚生 《工友》2009,(1):14-17
15年前,正在上班的儿子被工友刺死,因凶手患有精神病,没有被迫究刑事责任,老夫妻俩只领取了1万5千多元工亡保险赔偿。  相似文献   
203.
《人民之友》2016,(1):37
<正>案例2015年10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作出(2015)民二终字第324号民事判决书,认为在上海欧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辽宁特莱维置业发展有限公司企业借贷纠纷一案中,存在关联关系的两公司"以虚构债权而兴讼不止,恶意昭然若揭",严重损害其他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依据民事诉讼法第112条:"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  相似文献   
204.
杨乐  任诚宇 《中国司法》2001,(10):54-54
在我国以往的刑事诉讼中.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即受害人)在要求追究刑事被告人刑事责任及物质赔偿责任的同时.无权在其附带民事诉讼中诉请被告人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原告即使在附带民事诉讼中提起精神损害赔偿.人民法院列该诉请亦不会受理。人民法院以往的这些做法.除其审判理念受“被告人承担刑事责任即已完成对受害人精神上的抚慰故不须另行追究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这一传统刑罚学理念影响外,  相似文献   
205.
206.
刑法所指的边缘年龄是刑事责任年龄的临界点,即行为人实施了我国刑法禁止的行为所承担刑事责任与否的年龄段.侦查、检察和审判实践中,主体的年龄问题一直是诉讼过程中十分关注的大问题.随着刑事犯罪年龄低龄化程度的加深,刑法所担负的打击功能与未成年人犯罪频发的势头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207.
<正> 一、刑事证据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充分有力的证据是控方使法庭消除所有合理的疑虑,否则控诉的罪名便无法成立。换句话说,法庭对控方的证据有疑虑,则对被告有利。例如,某人在银行被抢劫的现场,被搜出刀等凶器,则其嫌疑是很大的,但如果他被以抢劫罪受到控告,则法庭很可能认为他不过是过路人,刚巧路过现场,可能是清白的。再如,如果某甲在证人席上作证,证明他亲眼看见被告人行劫,但另一个证人证明被告当时不在场。在这种情况下法庭不  相似文献   
208.
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不论实施刑法所禁止的哪种危害行为,都不负刑事责任,既不能定罪,也不能处以刑罚。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限制刑罚适用范围,保护未成年人。随着犯罪的低龄化,审判实务中对未成年人年龄确认意义重大。本文拟对我国刑事责任年龄起点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09.
陈宏 《犯罪研究》2010,(5):86-92
刑事责任伴随着犯罪的产生而产生,犯罪没有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而减少这一现实也是刑事责任观念形成的重要原因。德国刑法学家李斯特就指出:"罪责学说的发展是衡量刑法进步的晴雨表。"行为人犯罪后要承担刑事责任,一方面影响具体的惩罚措施,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犯罪的发生。“无责任则无刑罚”这一刑法重要原则的表现就是“国家通过刑事诉讼对犯罪行为人适用刑罚,以刑事责任为基础。”  相似文献   
2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